◆ 相关新闻列表
美国债市场盛宴行将终结?   [4690]
房贷低迷拐点隐现 地产金融风险...   [6409]
社科院报告:中国电子商务进入O...   [5724]
“奶粉新规”月底收官 奶粉或涨...   [7033]
未来传统玩具需求将低速增长   [6031]
婴幼儿食品行业可行性研究   [7409]
药妆年份酒被曝多是商家炒作概念...   [6842]
美商务部终裁决定对中国输美钢丝...   [6920]
光伏过剩产能再整合 外资投行伺...   [4366]
五大啤酒巨头结束跑马圈地再寻出...   [5092]
1/7新房被外国人买走 一季度...   [7112]
食盐专营暴利:从车间到市场终端...   [5306]
中:尊重教育行业 保障教师工资   [6593]
家电智能化应回归本质   [8162]
中国确认102亿美元购买70架...   [7042]
科技并购热潮难退 云计算成香饽...   [6374]
今年是LED产业分水岭   [8401]
棉价高企致小棉企纷纷关门 大型...   [6842]
中国白酒行业告别“黄金十年”   [6525]
中欧四国求援美国天然气   [7026]
应对运力过剩 航运业“中外两重...   [4763]
中国工信部称年内至少发展300...   [7458]
移动信息化:从MDM到EMM经...   [6226]
西欧银行资金将继续抽离中欧东欧...   [5228]
钢贸融资遭“火烧连营”   [5252]
保险业频繁出招 互联网保险商业...   [5476]
2014年中国机械行业需求料将...   [4714]
禁令下高档餐饮改走平民路线 高...   [8045]
中国房地产行业:城市工业用地价...   [5723]
4G龙头业绩暴增 行业进入收获...   [6584]
在华日企这一月:家电企业全速衰退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编辑:国际行业评审委员会新闻中心     时间:10/13/2012      点击次数:7408

在华日企这一月:家电企业全速衰退 东芝沦为二线品牌

10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称,9月汽车产销表现欠佳,累计增速在连续8个月提高后首次出现回落。

日系车销量大幅下降,是车市整体低迷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9月日系乘用车销量下降29.5%,与上年同期比较,下降40.8%。

停产、关店、日籍员工撤离、销量下降……

自9月10日日本政府决定“购岛”以来,在华日企集体经历了进入中国市场后最为特殊的一个月。

车企:损失的不仅是2.5亿美元

10月9日,日系车三巨头丰田、日产和本田公布了9月份在华汽车的销量,其中,丰田汽车在华销量同比大幅下降48.9%至44100辆,日产汽车销量同比减少35.3%至76066辆,本田汽车销量减少40.5%至33931辆。

此前,据日经新闻报道,日系车三巨头本打算从受到地震打击的2011年振作起来,纷纷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希望2012年增加在中国销售10%~20%。日产的目标是135万辆、丰田目标100万辆、本田目标75万辆,但截至9月末完成率只有63%~70%。

“中国消费者都害怕购买日系车。如果中日有关钓鱼岛问题不得到解决,如果日本车企不能很快应对这一负面影响,这些企业的盈利将长时间承压。”
东京高木证券公司分析师Satoshi Yuzaki如是分析。

据全球最大的汽车行业咨询公司IHS Automotive估算,9月以来,日系在华车企因暂停工厂运营等因素,累计减产至少1.4万辆。这意味着,基于这些日系车平均每辆1.8万美元(约合12万元人民币)计算,日系在华车企因减产而产生的损失约2.5亿美元。

“目前经销商都取消了所有市场销售、外展活动,国内的车展也不参加了。我们推出了换购或维修方式,为受损车主承担除保险公司赔付之外的全部损失的举措,现在是厂家自己掏腰包救市,我们不知道能撑多久。”广汽丰田的一位销售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表示,错失中国车市“金九银十”的大好销售季节,会让日本汽车品牌逐步丧失其中国市场份额,“在这个时候,日系车企必须要拿出诚意来维护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护好经销商的利益,如果经销商在这个时期被伤害,即使销售恢复正常,企业也会受到损失。”贾新光说。

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也表示:“希望问题能尽快解决,让日本汽车能够重回购物清单上。”

零售业:低调复业

“今后优衣库每年在海外新增的200家至300家门店中,有100家将开在中国,10年之内,优衣库中国区销售额会超过日本市场,达到1万亿日元(约107亿美元)。”这是去年优衣库母公司迅销公司主席柳井正公开描绘的“中国计划”。

2012年9月17日,这家以快时尚闻名的零售业公司在关闭了中国151家门店中30%的门店两天之后,又重新开始营业。

然而,一个微妙的变化是,这家日本公司将许多门店最显眼处亮红色的Logo“UNIQLO”隐藏起来,而且提供两种购物袋供消费者选择,一种是有优衣库Logo的,一种则是普通购物袋。毫无疑问,几乎所有从这家店购物走出去的人,都选择了后者。

“虽然企业停工两天导致本月生产损失15%,但是形势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坏。日本厂商的厂房都做了防火处理,虽然前不久青岛的黄岛工业区部分日企着火,但是有些是办公区域,厂房受损不是很严重。虽然部分日籍员工撤离,但是目前生产已经恢复。”日本丰田商社的一名员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经历了2~3天的停业之后,北京的7-11便利店、优衣库、华堂商场等日资零售企业也纷纷开始恢复营业。记者采访时发现,绝大多数在华日资企业都只是对目前形势表示担忧,暂时没有撤资的打算。

日本狮王,这家主要产品为牙膏、清洁剂、洗手液等日化产品的企业,虽然经历了停产,但也开始复工。同时还计划在2015年内将牙刷、牙膏的生产规模扩大到2011年的3倍以上。为了配合洗衣液的市场拓展,记者了解到,狮王还将考虑在上海或广州的周边地区建厂,扩张产能。

即使优衣库在中国的销量9月下降了20%,柳井正9月26日还是宣布:“我们对中国市场的观点完全没有改变,优衣库在中国积极开设分店的机会完全没有因此而受到任何影响,并将其定位为一个生产基地。”

家电企业:全速衰退

相对于财大气粗的车企和影响较小的零售业来说,日本家电企业则是雪上加霜。

9月15日是夏普的百年纪念日,夏普中国投资公司原计划9月8日在上海举行“夏普创业百年”的大型活动,后活动被停;尤其是9月26日夏普宣布将向日本国内的札幌证交所、名古屋证交所和福冈证交所提交退市申请后,这家百年老店在公众看来已摇摇欲坠。

尽管索尼近期集中发布的一系列电视、数码新品都大打折扣,但其9月份的数据显示,其在华市场份额已经由5.9%下跌至4.4%;松下的份额已跌至0.4%,东芝、三洋等都跌至1%以下。

今年“十一”黄金周再加中秋,对商家来说是难得的“双节”、“金节”,各大家电卖场、各家品牌提前20多天就开始进入促销“临战”状态。但火热的促销中,鲜有日系品牌的身影。“相对于国产品牌,日系家电产品属于高端产品,性价比一向不高,加上目前的钓鱼岛争端影响,很多消费者宁愿选择国产品牌和韩国、德国品牌。”苏宁电器的导购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家电分析师、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即使没有钓鱼岛争端的影响,日系家电的份额也在持续下降,这是大环境造成的:第一个背景是成本结构,没有成本结构优势的部分日本企业正在逐步退出;第二个背景是全球家电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关键产业环节开始加速向中国集中,并在一些领域开始逐渐替代日本的原有产业结构。

“但不能说日系家电就此完全倒下,因为日系家电企业至今仍掌握着黑电等产业的诸多关键技术及核心资源,同时也在积极重组和转型,其强大的品牌竞争力依然存在。一些日本家电厂商自己选择淡出零售、淡出制造,开始转型。”罗清启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日本家电企业已经将新制造基地的目光集体聚焦在东南亚地区。松下不但耗资450亿日元在马来西亚投建太阳能电池新工厂,还在越南河内市投资新建冰箱和洗衣机工厂,今年10月份将运行投产;松下还将在越南建家电研发中心,该中心将成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核心研发中心。此外,日立在泰国也投建了冰箱工厂。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介绍,2011年投资柬埔寨的日本企业数量增加五成,达到75家左右,日企已在柬掀起最大规模的投资热。

但是,日系家电衰败是近年来不争的事实。中国市场,在国产品牌的阻击下,不少日资品牌诸如东芝、三洋乃至松下,已沦为二线品牌,前二者的销量之和还占不到市场总量的1%。

医药行业:受影响最小

或许,受影响最小的在华日企,应该在医药领域。

尽管,东芝、奥林巴斯、日立等器械企业遭到部分网友抵制,但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影响不大。

目前,日产医疗设备厂家生产的产品在中国的医院里大面积使用,大到CT、磁共振、PET/CT、XR、超声、显微镜等诊断设备,小到显影剂、各种膜材料等,甚至很多重症患者借以维持生命。其中,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东芝、日立品牌多年来畅销中国市场。奥林巴斯的主打产品消化系统内窥镜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70%,在中国占据三成市场份额。而我国在内窥镜方面起步比较晚,在技术和工艺方面尚未成熟。中国的民营医疗器械企业仅占10%的市场份额。上述日企接受采访时低调表示,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一般退单率很少,所以受影响不大。

尤其是日本以武田制药、安斯泰来、第一三共、大冢等为代表的制药行业,在全球市场影响甚大。如安斯泰来的哈乐,是目前全球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最常用药物,在国内各大医院均属于常用药。一个医药代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医院采购药品有严格的流程,即使是战争期间,有些药品也不会停单。”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国际行业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