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即便批筹时间遥遥无期,即便十年投资不见回报,各路资本仍“飞蛾扑火”般觊觎着保险业。上证报记者近日从业内了解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排队等候在北京金融大街15号保监会大门外的新公司筹备队伍有增无减。
队伍中的民营资本有些抢眼,却被疑投资保险业动机“不纯”。他们所构想的保险公司,不是奔着经营“百年老店”而去的,而是低成本吸金的资本运作平台,来实现投资反哺实业的转身。
然而,从现有实例来看,这似乎是个伪命题。
投“保”动机存疑
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逐渐被打破,但嗷嗷待哺的中小保险公司仍不计其数。竞争之激烈程度,已很难再用简单的“白热化”来概括。
尽管如此,却无法阻止各路资本的蠢蠢欲动。一张有关待筹保险公司的新名单,近日流传于保险业高层圈。记者获悉,这些保险公司包括:易安财险、京华人寿、华海财产、燕赵财险、爱心人寿、华农联合人寿、神州汽车保险等数十家。待筹主体增加的速度,远快于监管放行的节奏。
牌照尚未到手,已有高调招兵买马者。一家保险公司筹备组负责人私下告诉记者,由于一直没拿到牌照,股东已经换了几波,但前前后后基本以民营企业为主。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开始觊觎保险业的背景是,保监会此前发布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保险业的实施意见,与此同时过去严格的单一股东持股比例限制已适度被放宽。
为业内所熟知的是,民营资本投资保险公司的初衷,往往是看中保险的融资杠杆,将其视为低成本吸金通道,最终实现投资反哺实业的转身。
即便过程中难以为继,他们也想好了退路。一位民营资本家坦言,在牌照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内保险业,保险股权虽然称不上香饽饽,但至少也能溢价出手。这显然有悖于长久以来保险公司经营“百年老店”的发展愿景,民营资本也因此备受投“保”动机不纯的质疑。
低成本吸金是个伪命题
快速且低成本吸金的特质,是保险公司被民营资本瞄上的驱动因子。然而,从现有的平台类保险公司经营实例来看,低成本吸金是个伪命题。
由于背后股东的背景,华夏人寿、生命人寿、前海人寿等一批中小险企,被业界归类为“平台类保险公司”。他们与老牌保险巨头的经营模式背道而驰,更注重资本运作,因此对保费规模要求较高,相反对保险产品的利润价值要求不高。借助银行渠道,通过销售高收益、短期化为主的高现金价值保险产品,他们在过去三年间不断刷新着保费神话。
然而这样的神话,却是在难以言及的高成本下缔造的。为了实现快速吸金的目的,一方面,他们以高佣金回报做诱饵,拉拢银行渠道、刺激银行销售人员代销业绩;另一方面,他们为吸引消费者投保,不断抬高产品预期收益率。记者从市场上了解到,高现金价值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一般达4%到7%,再加上2%到3%的手续费率,总的资金成本普遍在6%到9%左右。
一位资深投行人士直言,“实际上平台类保险公司的这种运作模式更像资金池,即将高现金价值保单的保费注入资金池,资金池配置长期资产,期限错配,而每年的回报计算结果相对模糊,无法明确区分每张保单的投资范围和投资收益。”
但是任何资金池都难以回避“流动性要求”这个问题。即后续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入资金池,从而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游戏才能得以持续,资金池才能继续运转。
然而,二季度开始实施的银保新政,无疑将对平台类保险公司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这一新政倒逼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提升保障型和长期型险种的销售比例,严控高现金价值保险不断高企的比重。对于高度依赖银保业务的平台类保险公司而言,此举将导致他们的保费收入出现滑铁卢。并非危言耸听,二季度以来的保费数据便是强有力的佐证,同比下滑幅度普遍超五成。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找不到弥补保费下滑的方法和渠道,期限错配产生的风险就会加剧,现金流压力就会增加。这是因为高现金价值保险的产品期限较短,意味着给付及退保高峰的周期较短。但为了博取高收益,这些产品的保费收入都投资到长期资产项目上,很难在短期内有价值地变现,因此未来保费的变化对资金池投资的影响势必很大。业内人士预计,银保新政的威慑力将在下半年集中释放,平台类保险公司的压力将会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