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俄罗斯高考让教辅业蓬勃发展 培...   [3418]
国侨办外派华文教师达700人 ...   [2397]
中国留学生获任釜山旅游大使 助...   [1024]
中华文化在布达佩斯落地生根:李...   [1751]
涉公共事务 西班牙百年名校迎首...   [1613]
汉语报纸中餐厅 韩国大学校园吹...   [1803]
“洗碗工”考上牛津大学 贫民窟...   [4285]
“九州日中俱乐部”成立仪式及纪...   [1194]
中国驻福冈总领馆与九州中国学友...   [3406]
《非诚勿扰》法国场宣传片开拍 ...   [1342]
在英华人留学生屡遭种族歧视犯罪...   [1027]
澳洲教育厅长:华人家长应多和校...   [2562]
美国《纽约时报》开设中文班 员...   [1325]
国际生申请人数剧增 美国高校提...   [2154]
来看哈佛大学的招生标准   [3428]
印度毕业生成堆 企业叹难觅人才   [2513]
朝鲜有钱人让孩子学外语防范不稳...   [1427]
看看世界各国的“高考”制度 多...   [4107]
中国与加拿大 教育见闻与思考   [2164]
缅甸:政府投入经费将基础教育学制提升至12年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纽贝兰教育学院新闻中心     时间:2/17/2013      点击次数:8320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仍有超过三千万的小学适龄儿童失学,这些儿童主要集中于贫困地区。其中作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缅甸,它的基础教育仍亟待发展与改革。

据《缅甸时报》近日报道,缅甸有关议员透露,缅甸政府将在2013至2014财政年度投入更多预算用于教育领域。文章指出,根据官方数据,在过去的2012至2013财年,缅甸用于教育的支出为6170亿缅币(约合人民币46亿元),占国家全部预算的比重为4.91%,比上一年度增长了0.78%。虽然数据略有提高,但相比东盟地区内的马来西亚及其他国家,缅甸的教育投入和教育水平仍十分薄弱。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失学儿童数量在全世界呈增长趋势,而亚洲地区特别是南亚和东南亚是失学儿童最多的地区。2004年的联合国报告认为,缅甸的儿童辍学率为45%,在校小学生只有一半能够完成5年级的学业。2012年7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成龙曾访问缅甸,呼吁各界关爱儿童、重视教育。缅甸各方面的材料显示,缅甸教育水平低下主要是因为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导致许多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重视不够。

缅甸曾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贫困率达到26%。在缅甸,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一个劳动力的月收入仅有7万至9万缅币(约合人民币500至700元),如此微薄的收入让一个家庭在教育方面投入过多确实勉为其难。虽然缅甸实行的是10年制义务教育(小学4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学费寥寥,但书本及学杂费等一些费用对许多家庭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久居缅甸的华人梁小姐告诉记者,一般仰光家庭里有4、5个孩子的情况比较普遍,如果要供所有子女读书,家长的压力会比较大。尽管如此,在仰光特别是城区,适龄儿童基本上还是有学可上。普通人家的孩子会选择上政府开办的学校,花费较少。这些学校一般规模不大,生源30至数百人不等,学生大多来自附近社区。条件好一些的家庭会选择教育质量较高的私立学校。记者所住德贡区的“骄傲国际学校”是一所由缅甸人开办、使用新加坡教材和英语教学的私立学校,招收从2岁半至17岁各年龄段的孩子,学生多来自富裕家庭,也有外国学生在此就读,一年学费大概15000元人民币。校长伊万女士告诉记者,这样的价格在仰光私立学校中只是平均水平。看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即使在缅甸这样落后的国家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仰光城区的教育状况稍好,但在缅甸偏远的落后地区甚至是仰光的郊区,失学的情况则比较普遍。记者曾走访缅甸西部的若开邦和仰光郊区的莱达雅等地,发现本该是校园读书的时间,许多青少年要么呆在家中无所事事,要么在路边悠闲地踢着藤球,着实令人惋惜。在缅甸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场景,年纪很小的少年过早踏入社会,在茶水店、修车铺工作,有的则穿梭在街上卖花卖报。一位缅甸朋友这样告诉记者,因为生活的艰辛,很多家长无力顾及孩子的学业,为了生存,只能让孩子出来工作,多数学生上完4年级就开始工作。经济困难的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寺庙里接受免费教育,但所学的知识有限。当失学成为一种常态,久而久之,很多人对教育的重要性就看得很淡,认为上不上学一个样,赚钱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更为重要。

缅甸新政府上台后,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视,无论是吴登盛总统还是其他党派的领袖,均在不同场合要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国民素质。据媒体报道,缅甸政府正计划向教育投入更多经费,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将基础教育学制提升到12年,从而与其他东盟国家以及国际社会接轨。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纽贝兰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