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香港,请给民主留下更广阔...   [6894]
  中美战略互疑将恶化南海局...   [7956]
  中美军方过招 斗而不破   [7312]
  外国专家:美不想迅速打垮...   [7535]
  中俄走近,并不意味着与美...   [7465]
  深化中俄友谊 共创广阔前...   [5739]
  中国无需加入QE俱乐部   [6504]
  中国为什么需要“改革促进...   [7319]
  英国:大选之后就“脱欧”...   [7664]
  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开启...   [7032]
  历史如镜 扶持日本美国最...   [6217]
  “一带一路”的巨大挑战不...   [8387]
  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理念...   [6392]
  英国并未从全球事务中撤退   [7210]
  “新常态”下的中国央行转...   [5219]
  加入亚投行 美国因因循而...   [6628]
  美国“韬光养晦”战略渐显   [7873]
  中国资本进军美国,勿忘“...   [6843]
  印度制造被基础设施拖了后...   [5915]
  一带一路倒逼中国外交决策...   [8307]
  中国版“工业4.0”言之...   [5436]
  美中关系集中释放企稳信号   [7258]
  美国须慎用金融武器   [8361]
  加拿大撇开美国打造美洲人...   [6843]
  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为何迟...   [5904]
  法德首脑赴俄是欧洲感觉到...   [7451]
  日本演练沙漠战为哪般?背...   [6103]
  麦肯锡称中国债务与经济规...   [6208]
  《经济学人》公布2015...   [6746]
  叙利亚危机缘何由“打”变...   [6471]
QE3或许不利于亚洲经济体
来源:侨报 作者:王东      编辑:社会事物评审新闻中心     时间:9/17/2012      点击次数:5874

   市场期待已久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终于出台了,美联储14日决定,从15日开始每月采购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美推出QE3的时机正值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减弱、欧债危机可能进一步向全球蔓延之际,为防止经济复苏出现严重反复,全球各大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纷纷出台,表明放松货币政策是刺激经济增长一致的共识。而经济同样面临下行风险的美国,显然一方面需要与全球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大选临近,由于经济不振导致国内政治压力进一步增大,QE3也是政治需要。

    此前,美联储曾多次表示将考虑推出QE3,但由于美国经济前景不确定和联储内部对经济基本面判断上的分歧,QE3迟迟难以出台。但当前,美对量化宽松的依赖不会减轻,推出QE3是美联储必然的选择。主要原因是:从当前美国经济的基本面来看,虽然复苏迹象没有明显消减,但毕竟仍缺乏新的增长动力,同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消费疲软仍是难以化解的难题,再加上政府债务急剧攀高和财政状况持续恶化,联储货币政策还不到回归“传统手段”利率调节的时候,政策的选择仍没有更多余地,只有依靠量化宽松政策,否则经济复苏可能难以为继,失业率也可能再度上升。


    自本轮经济危机以来,量化宽松政策就几乎是联储唯一的选择,同时美国经济对其依赖度越来越深。联储何时回归常态的利率调节货币政策,显然取决于美国经济能否回归到正常发展水准。因此,在美国经济仍未走上正常轨道和就业形势没有改善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对量化宽松政策的依赖度不会减弱,QE3的推出说明美国经济步入正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货币政策还要宽松一段时间。


    另外,如果美国经济长时间得不到国内普遍认可或满意的恢复,失业率又不能显著下降,那么联储对量化宽松政策的依赖度还会进一步加深。因此,如果美国经济和金融的运行在没有量化宽松政策支撑下能否保持自有的动力恐怕已成问题,长时间严重依靠量化宽松政策将使美国经济和金融运行染上离开量化宽松政策便不行的“恶习”。


    从中远期趋势看,由于美国经济前景不确定性极大,失业情况也难有明显改善,再加上欧债危机的冲击有可能导致欧洲经济陷入新一轮的衰退,因此联储此时推出QE3对欧美是恰逢其时,有助于缓解当前市场流动性的不足。但QE3对亚洲经济体或许不利。


    由于联储货币政策是支撑亚洲经济体货币中短期走势的主要因素,随着QE3的推出及美元流动性的进一步增强,亚洲经济体将面临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亚洲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从而导致贸易出口受阻,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其次是,在经济增长下滑的情况下,亚洲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开始转向宽松,再加上美国QE3的实施,面临的国内通胀和输入性通胀双重压力越来越大,增大了维持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的平衡难度。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