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美国华人经历风云激荡的2...   [7064]
  2013年,中国期待“稳...   [4820]
  2012 美国遭遇的制度...   [8396]
  积累美中关系正能量从互信...   [6074]
  中国经济改革重在打破利益...   [6583]
  希拉里的2016与美中关...   [8212]
  购物季传递出美经济复苏信...   [7418]
  日本政府在东亚自寻没落   [7528]
  中美进入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6283]
  习近平新政 从人民出发   [5402]
  中共十八大:期待新一届领...   [6674]
  中共十八大:坚持和平发展...   [7094]
  奥巴马赢得大选 但尚未赢...   [6946]
  经济转型,中国将“背水一...   [4207]
  中国现代化路径仍须从政改...   [5328]
  中国因“强大”而成美国大...   [8256]
  欧盟能做东亚的楷模吗?   [7489]
  中美贸易大战 谁都伤不起   [7314]
  中国:财政调控手段该上马...   [5137]
  中国在美投资:兴起中的忧...   [7258]
  惠誉:西班牙经济衰退深化...   [6243]
  中国航母入列,铸就大国之...   [6372]
  惠誉评级称英国丧失AAA...   [4036]
  三关待过,野田还能撑多久...   [8047]
  美国应重视“骆家辉座驾事...   [6295]
  QE3或许不利于亚洲经济...   [5874]
  豪赌成风难扫日本政坛阴霾   [5316]
  制造业外迁,中企需慎行   [4852]
  希拉里亚太行:助选?施恩...   [6946]
  中国大病保险新政,重在解...   [4813]
欧盟能做东亚的楷模吗?
来源:侨报      编辑:社会事物评审新闻中心     时间:10/16/2012      点击次数:7489

   2012年诺贝尔和平奖爆冷颁给欧盟,引起不少非议。但无论如何,欧盟获得今年诺贝尔和平奖,对近来局势紧张的东亚不无启示。

    欧洲过去曾爆发两次大战,死伤枕藉,为人类带来巨大灾难。触发大战的原因之一,是在一个无秩序的国际政治环境中,许多有野心的政客纷纷采取对外扩张策略以笼络民心,结果触发战争。有见及此,欧洲龙头国家法、德国这一对世仇,在战后一起放下歧见组成欧盟,成功将敌对的欧洲转变为和平的欧洲。这也是今次欧盟获奖的最大原因。

    相比之下,东亚地区近年也遭遇昔日欧洲的问题。中国在过去30多年急速发展,令区内生机勃勃之余,摩擦也不免增加,特别是边境冲突持续增加。由于欧盟的示范效应,近年东亚各国领导人都认识到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两年前,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构建“东亚共同体”,一度令外界不无期待。

    所谓“东亚共同体”,是指地理邻近的东亚各国通过长期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形成紧密整体。“东亚共同体”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先导,通过建立自贸区等形式,由低级到高级,形成一种利益交织、相互联结的关系状态,并由此发展为安全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各国和平相处。可惜鸠山由纪夫后来黯然下台,“东亚共同体”的目标也不了了之。

    最近几年,中国分别和日本、菲律宾等东亚国家发生领土领海纠纷。欧盟获诺贝尔和平奖,再有人提欧盟以协议和合作消弭竞争带来的矛盾,对亚洲具有借鉴价值。但两个地区似乎有不大相同的地方。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德国哲学家康德可谓是总设计师。在他看来,永久和平的实现要经历三步:

    首先是各国通过真正的和平条约,杜绝将来发生战争的可能性;然后各国家建立共和制政体;最后在欧洲国家建立统一的联邦,并通过联邦给成员国带去的益处吸引其它国家参与,最终扩展为世界联邦。就目前来看,东亚地区尤其是中日韩之间存在太多深层次的问题,令“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并不容易实现。

    首先,中日韩之间对日本侵略亚洲的历史认识差距甚大,在钓鱼岛、独岛等领土问题上分歧严重,互信基础薄弱,已成为影响三国合作的长期因素之一。

    其次,康德认为要达至永久和平,各国需建立共和体政体,但中日韩却是不同政体。大家在东亚合作问题上都有意争夺主导权。譬如,很多日本人担心“东亚共同体”建立后,日本经济将会被强势的中国经济圈蚕食,认为日本应加入北美自贸协议,与价值观相近的美国形成共同体。反之也有不少中国人担心“东亚共同体”与日本曾宣扬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完全一样,对“东亚共同体”持排斥态度。

    更重要地是,就算要落实“东亚共同体”,如何克服和超越现有各种国际安全机制,如美日同盟,也是一大难题。若现有具有针对性的安全同盟得以保持,又谈何“东亚共同体”?参考欧盟建“东亚共同体”的构想说易行难。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