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香港,请给民主留下更广阔...   [6894]
  中美战略互疑将恶化南海局...   [7956]
  中美军方过招 斗而不破   [7312]
  外国专家:美不想迅速打垮...   [7535]
  中俄走近,并不意味着与美...   [7465]
  深化中俄友谊 共创广阔前...   [5739]
  中国无需加入QE俱乐部   [6504]
  中国为什么需要“改革促进...   [7319]
  英国:大选之后就“脱欧”...   [7664]
  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开启...   [7032]
  历史如镜 扶持日本美国最...   [6217]
  “一带一路”的巨大挑战不...   [8387]
  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理念...   [6392]
  英国并未从全球事务中撤退   [7210]
  “新常态”下的中国央行转...   [5219]
  加入亚投行 美国因因循而...   [6628]
  美国“韬光养晦”战略渐显   [7873]
  中国资本进军美国,勿忘“...   [6843]
  印度制造被基础设施拖了后...   [5915]
  一带一路倒逼中国外交决策...   [8307]
  中国版“工业4.0”言之...   [5436]
  美中关系集中释放企稳信号   [7258]
  美国须慎用金融武器   [8361]
  加拿大撇开美国打造美洲人...   [6843]
  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为何迟...   [5904]
  法德首脑赴俄是欧洲感觉到...   [7451]
  日本演练沙漠战为哪般?背...   [6103]
  麦肯锡称中国债务与经济规...   [6208]
  《经济学人》公布2015...   [6746]
  叙利亚危机缘何由“打”变...   [6471]
欧盟能做东亚的楷模吗?
来源:侨报      编辑:社会事物评审新闻中心     时间:10/16/2012      点击次数:7489

   2012年诺贝尔和平奖爆冷颁给欧盟,引起不少非议。但无论如何,欧盟获得今年诺贝尔和平奖,对近来局势紧张的东亚不无启示。

    欧洲过去曾爆发两次大战,死伤枕藉,为人类带来巨大灾难。触发大战的原因之一,是在一个无秩序的国际政治环境中,许多有野心的政客纷纷采取对外扩张策略以笼络民心,结果触发战争。有见及此,欧洲龙头国家法、德国这一对世仇,在战后一起放下歧见组成欧盟,成功将敌对的欧洲转变为和平的欧洲。这也是今次欧盟获奖的最大原因。

    相比之下,东亚地区近年也遭遇昔日欧洲的问题。中国在过去30多年急速发展,令区内生机勃勃之余,摩擦也不免增加,特别是边境冲突持续增加。由于欧盟的示范效应,近年东亚各国领导人都认识到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两年前,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构建“东亚共同体”,一度令外界不无期待。

    所谓“东亚共同体”,是指地理邻近的东亚各国通过长期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形成紧密整体。“东亚共同体”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先导,通过建立自贸区等形式,由低级到高级,形成一种利益交织、相互联结的关系状态,并由此发展为安全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各国和平相处。可惜鸠山由纪夫后来黯然下台,“东亚共同体”的目标也不了了之。

    最近几年,中国分别和日本、菲律宾等东亚国家发生领土领海纠纷。欧盟获诺贝尔和平奖,再有人提欧盟以协议和合作消弭竞争带来的矛盾,对亚洲具有借鉴价值。但两个地区似乎有不大相同的地方。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德国哲学家康德可谓是总设计师。在他看来,永久和平的实现要经历三步:

    首先是各国通过真正的和平条约,杜绝将来发生战争的可能性;然后各国家建立共和制政体;最后在欧洲国家建立统一的联邦,并通过联邦给成员国带去的益处吸引其它国家参与,最终扩展为世界联邦。就目前来看,东亚地区尤其是中日韩之间存在太多深层次的问题,令“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并不容易实现。

    首先,中日韩之间对日本侵略亚洲的历史认识差距甚大,在钓鱼岛、独岛等领土问题上分歧严重,互信基础薄弱,已成为影响三国合作的长期因素之一。

    其次,康德认为要达至永久和平,各国需建立共和体政体,但中日韩却是不同政体。大家在东亚合作问题上都有意争夺主导权。譬如,很多日本人担心“东亚共同体”建立后,日本经济将会被强势的中国经济圈蚕食,认为日本应加入北美自贸协议,与价值观相近的美国形成共同体。反之也有不少中国人担心“东亚共同体”与日本曾宣扬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完全一样,对“东亚共同体”持排斥态度。

    更重要地是,就算要落实“东亚共同体”,如何克服和超越现有各种国际安全机制,如美日同盟,也是一大难题。若现有具有针对性的安全同盟得以保持,又谈何“东亚共同体”?参考欧盟建“东亚共同体”的构想说易行难。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