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美元“霸主”当得不像样   [5227]
  当代国际关系新潮流:结伴...   [7603]
  上海自贸区:中国对外开放...   [6639]
  透视美国政府关门风波:债...   [7396]
  逼停政府,共和党或自食苦...   [7016]
  “活力亚太”需要“APE...   [4853]
  政府关门会架空奥巴马医改...   [6348]
  美俄“舆论战”,美国已输...   [5592]
  克林顿支持奥巴马医改,为...   [8324]
  新民权运动呼唤华人参与   [6119]
  美国若出兵叙利亚,不会是...   [7464]
  上海自贸区:中国新一轮开...   [7305]
  美国正在埃及“踩钢刀”   [5173]
  美日印航母齐集西太,中国...   [7841]
  美众议院“2013台湾政...   [6334]
  普京收留斯诺登一举三得   [6328]
  习近平“透明”治军,彰显...   [7923]
  朝鲜战争六十周年:致过去...   [7224]
  底特律破产给族裔问题的警...   [7369]
  安倍“激情政治”正把日本...   [5441]
  中国上半年经济运行存在两...   [6082]
  埃及乱象:过程还是结果?   [6114]
  美国经济周期如何“捆绑”...   [5807]
  网络安全问题 各国应往何...   [6803]
  处理斯诺登事件,港府站得...   [4827]
  伊朗变天,变革有限   [6354]
  神十·蛟龙·航母组合展示...   [5930]
  中国的大国之路与战后美国...   [8471]
  朝鲜半岛无核化,中美对此...   [7034]
  “习奥会”与东北亚的未来   [7205]
欧盟能做东亚的楷模吗?
来源:侨报      编辑:社会事物评审新闻中心     时间:10/16/2012      点击次数:7489

   2012年诺贝尔和平奖爆冷颁给欧盟,引起不少非议。但无论如何,欧盟获得今年诺贝尔和平奖,对近来局势紧张的东亚不无启示。

    欧洲过去曾爆发两次大战,死伤枕藉,为人类带来巨大灾难。触发大战的原因之一,是在一个无秩序的国际政治环境中,许多有野心的政客纷纷采取对外扩张策略以笼络民心,结果触发战争。有见及此,欧洲龙头国家法、德国这一对世仇,在战后一起放下歧见组成欧盟,成功将敌对的欧洲转变为和平的欧洲。这也是今次欧盟获奖的最大原因。

    相比之下,东亚地区近年也遭遇昔日欧洲的问题。中国在过去30多年急速发展,令区内生机勃勃之余,摩擦也不免增加,特别是边境冲突持续增加。由于欧盟的示范效应,近年东亚各国领导人都认识到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两年前,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构建“东亚共同体”,一度令外界不无期待。

    所谓“东亚共同体”,是指地理邻近的东亚各国通过长期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形成紧密整体。“东亚共同体”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先导,通过建立自贸区等形式,由低级到高级,形成一种利益交织、相互联结的关系状态,并由此发展为安全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各国和平相处。可惜鸠山由纪夫后来黯然下台,“东亚共同体”的目标也不了了之。

    最近几年,中国分别和日本、菲律宾等东亚国家发生领土领海纠纷。欧盟获诺贝尔和平奖,再有人提欧盟以协议和合作消弭竞争带来的矛盾,对亚洲具有借鉴价值。但两个地区似乎有不大相同的地方。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德国哲学家康德可谓是总设计师。在他看来,永久和平的实现要经历三步:

    首先是各国通过真正的和平条约,杜绝将来发生战争的可能性;然后各国家建立共和制政体;最后在欧洲国家建立统一的联邦,并通过联邦给成员国带去的益处吸引其它国家参与,最终扩展为世界联邦。就目前来看,东亚地区尤其是中日韩之间存在太多深层次的问题,令“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并不容易实现。

    首先,中日韩之间对日本侵略亚洲的历史认识差距甚大,在钓鱼岛、独岛等领土问题上分歧严重,互信基础薄弱,已成为影响三国合作的长期因素之一。

    其次,康德认为要达至永久和平,各国需建立共和体政体,但中日韩却是不同政体。大家在东亚合作问题上都有意争夺主导权。譬如,很多日本人担心“东亚共同体”建立后,日本经济将会被强势的中国经济圈蚕食,认为日本应加入北美自贸协议,与价值观相近的美国形成共同体。反之也有不少中国人担心“东亚共同体”与日本曾宣扬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完全一样,对“东亚共同体”持排斥态度。

    更重要地是,就算要落实“东亚共同体”,如何克服和超越现有各种国际安全机制,如美日同盟,也是一大难题。若现有具有针对性的安全同盟得以保持,又谈何“东亚共同体”?参考欧盟建“东亚共同体”的构想说易行难。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