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还在天安门广场摆放的巨型花篮预示着北京又一场盛大政治活动的即将到来。关乎中国未来的中共十八大11月8日就要拉开大幕了,主政已十年的胡温政府,将离开最高的政治舞台中心,把权力之棒交给即将到来的接力者。鉴往而知来,总结中共过往十年间的施政得失,为未来中国提供发展经验,正逢其时。
甲午战争以降,中国百余年来奋进过程就是积贫积弱到现代化的过程,而现代化的终极目的就是中华民族复兴。当经济现代化已将中国推上全球经济第二的座椅时,民族复兴不再遥不可及。这是几代中共领导集体的改革开放政策之功,也与胡温十年的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新三民主义”等执政理念紧密相关。
科学发展解决的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共历代领导人,无不以发展作为目标。当走过了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的毛泽东时代,经历了邓小平开启改革开放后的粗放式发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就成为时代所需,于是,胡温提出了强调效益与环境并重、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了这一观念引导,才能确保中国在快步行进中保存足够发展后劲。而中国过去十年的强劲发展步伐,正是这一观念成功的最好注脚。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是胡锦涛对执政理念的又一概括,被海外冠以“新三民主义”,这一理念暗合的是“权为民所赋”的权力来源问题,使得政府为民提供服务的现代政治文明准则,在政治新语境中获得体现,它让执政党警钟长鸣:权力来自普罗大众。
与执政理念一同更新的当然还有政治体制的调整:公推直选在乡镇一级不断扩大,党内民主也在持续推进,借助经济的繁荣,中产阶级的扩大,网络时代的敲门,民主的观念正在这个国家持续发育涵养。而政务公开、集体晒“三公”、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胡温新政,更是执政党回应公众监督的实质举措。强调听取民意、顺应舆论呼声,中共一直在不断尝试调整自身以适应时代。
然而,现代化之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经济如此,政治犹然。这十年间,经济飞速增长,但贫富差距扩大、阶层固化现象严重、社会向上流动路径窄化、道德问题上升、群体性事件多发;政府推动了透明施政进程,但犹显缓慢,官员财产公开制迟迟未予建立、政府“三公”经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语焉不详,更有事关政党存亡重大腐败案件的高发,轰动海内外的薄熙来事件就是中共反腐严峻形势的突出案例。
这一切,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所致。30余年来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的经济、政治改革并行大力推进,到后来的经济改革主导,由大步而渐进的改革之路,先易后难。这十年,能改的都改了,改到中共自身头上的权力分配、民主监督等改革,却未有明显进展,以致于“路径锁定”、“路径依赖”成了改革的当下热词。
应当看到,维系中共合法性的经济高速发展正在受到日益严重的挑战,权力寻租、权贵资本主义盛行,国有经济垄断增强而民营经济乏力,以投资促增长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育正在受到体制弊端制约;还应看到,受益于媒体形态的蓬勃发展,这十年于民众一方,正是权利觉醒、民主意识显著增强的十年,对施政的建议、对官员的监督、对政治的参与已成为民众的日常关切。
这一切,倒逼着中共继续改革开放,催动着中共应大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因此,对于新一代中共领导人来说,首要任务,不是为改革收官。相反,还是要以改革破题,继续现代化之路。现代化不是重走西方之路,而是建立国强民富的新型国家,对中共的政改的途径而言,还是老议题:一是启动党内民主化改革,以党内民主推动党外民主;二是以推动外部监督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大力增强政府透明度为突破口,尽速去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之弊,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国民性格的独特的政治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