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下旬,北京与华盛顿一样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热点地区。虽然中共十八大和美国大选的主打议题是“选举和换届”,但伴随着两国新领导人的产生,如何处理本国的经济问题将成为两国领导人施政的重要选项。
从奥巴马总统与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的竞选演说和辩论中,人们已基本了洞悉他们对美国未来经济的把控政策,而透过中共十八大,外界同样也可以了解中共高层对中国经济的着力方向。 回顾中国过去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和脉络,用“发展迅猛,世界瞩目”这八个字概括并不为过。面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之路,或许也可以用八个字表达:“艰难转型,不进则退”。
从2010年中国GDP增速10.3%,到2011年的9.2%,再到今年前三季度的7.7%,人们已感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脚步正在放缓。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而言,增速变慢意味着什么?这不仅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对社会稳定不利,也将影响世界经济的格局。 至于放缓的原因,各方判断不一,有专家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受到全球经济低迷影响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政府转变发展方式、调控经济所致。事实上,经济增速放慢脚步只是个表象问题,最令外界关注的还不是增速问题,而是在未来若干年里,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
换言之,无论从国际政经环境的变化还是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上,无论从中国国内政治体制改革还是社会改革的压力中,近年来所释放的种种信号均表明,中国经济必须转型,而且必须转型成功,这是破釜沉舟的背水一战。这也是对即将在中共十八大上选举产生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一次严峻考验。新一届领导人需要接下前任的接力棒,在未来的5年至10年内完成整个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 如果说中国过去强调的是把“经济蛋糕”做大,那么今天,中国不仅要继续做大蛋糕,更要做好蛋糕,分好蛋糕。
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中国的“蛋糕”必须是超大的,经济总量排在全球第二还远远不够,如果中国人均GDP水平要达到美国、日本和德国当前的水平,那么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8到9倍。而要达到这样的水平,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显然是死路一条,必须改变方式,在“优质、节能”上下工夫。
那么,又如何转变呢?首先是转变政府施政方式。必须用好、管好政府自己的那只“看得见的手”,政府对市场的介入,不仅要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杠杆来调控投资、消费、生产和价格,更要监督市场中的非法行为。政府应列出清单,排出轻重秩序,旗帜鲜明的宣布,哪些是政府限制做的事,哪些是可以放手做的事,哪些是必须管的,哪些是不用管的。
比如,凡牵涉到资源有限类行业,就应以高税收来抬高投资门槛,严惩浪费;凡涉及到民生类产品,既要严把市场入口的质量标准关,也要管好价格。一件衬衫的价格超过10斤甚至100斤大米的价格,一平方米住宅价格是一吨汽油价格的两三倍,这样是否合理?再比如,对产品质量的监管,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守呢?政府的那只“手”不能该出的时候不出,不该出的时候乱出;该硬的时候不硬,该软的时候不软。政府需要维护的只有法律和政策的权威性、市场的合规性,而无需去照顾某些集团或个人利益。
其次是转变社会生活方式。具体地说就是转变消费观念,增强全社会的成本意识。今天的中国,财富是增长了不少,人民生活也富裕了很多,但中国出现的“由富而奢”的趋势却令人担忧。
无论是政府还是百姓都应将“戒奢、反浪费”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中国人都不应该“求大求多求奢”。 中国人有节俭的好传统,但也有浪费、不计成本的坏习惯。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社会生活中,浪费掉的有时甚至超过实际需求的,这是比较可怕的。市场经济让很多民资企业树立了成本意识,但在一些国企中,因为获取资源容易、且拥有垄断地位,成本意识较差。
再如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就以用水、用汽油为例,因为很多人并不吝惜钱,所以也没有节约用水、用油的习惯。生活方式不转变,又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 可以说,未来10年是中国最关键的10年,许多资源性产品的供不应求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都对中国经济是一个挑战,未来的中国领导人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大力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这是中国人民的期待,也是国际社会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