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中日韩自贸区启迪美中   [1805]
  中国必须夺回南海问题主动...   [1769]
  美中发展C2关系,不妨从...   [1814]
  南海博弈:中国要用实力赢...   [1154]
  留学安全频亮红灯,学会自...   [2623]
  建立“阳光政治”系中国改...   [1857]
  两党对决开打 奥巴马略占...   [2542]
  中国通胀警报远未解除   [1924]
  增进劳工权利不应止于富士...   [2251]
  温州试验:中国民资“出海...   [1815]
  转型是对香港新特首的最大...   [3284]
  颁发华侨华人证呼声值得考...   [2083]
  谨防中国改革被潜规则扭曲   [2891]
  美国选战缠斗,还是经济制...   [1382]
  林书豪的成功故事超越族裔   [3187]
  “好莱虎”东扩:美中都会...   [2706]
  中美关系始于有历史感地“...   [1438]
  习近平访美:指向未来的定...   [1963]
  使用否决权:一切应从国家...   [1725]
  美军盯紧亚太 中国何以应...   [2107]
朝鲜核试,“引爆”中国强硬态度
来源:侨报      编辑:社会事物评审新闻中心     时间:2/14/2013      点击次数:5368

悬在东北亚上空的“靴子”终于落地——12日,朝鲜一意孤行地进行第三次核试验,不仅“引爆”一次4.9级地震,更“引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与制裁之声,甚至可能“引爆”朝鲜半岛“火药桶”。中国外长杨洁篪随即召见朝鲜驻华大使,就此提出严正交涉,表达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如此做法,以往鲜见。
 
事实上,朝鲜这些年来为赢得与美国乃至国际社会的谈判筹码,已不止一次玩起核武这一“边缘游戏”,一面获得经济援助,一面发展战略武器。而由于地缘政治与中朝的特殊友谊,外界以及平壤始终认为中国不会对朝鲜“恩断义绝”,更不会像美日韩那样对朝鲜“来硬的”。但朝鲜这次将半岛核威胁由理论层面转为现实,无疑触动了中国的底线。
 
首先,朝鲜问题正成为中国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的绊脚石。一直以来,朝鲜半岛无核化、防止核扩散、维护东北亚和平与稳定就是中国的立场。出于对朝鲜的影响力,在朝核问题上,中国也扮演着斡旋与调停的重要角色,甚至成为增加中国与美国外交博弈的筹码。然而朝鲜却一意孤行,从2006及2009年的几次核爆,以及2012年的卫星发射,中朝分歧已经显现,外界都在关注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还有几何。在联合国安理会今年1月通过决议谴责朝鲜发射卫星时,中国也投了赞成票。而今朝鲜走上拥核“不归路”,中国势必不会坐视不理,否则难以向本国公众交待,更难在世界立威。
 
其次,朝鲜发展核武,必然会造成东北亚局势紧张,引发该地区新一轮军备竞赛,危及中国的国家安全。目前,中国周边已然核武“环伺”,继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后,朝鲜也拥有了核武器,尽管实质威胁尚待观察,但其行为却极可能刺激周边国家展开军事行动:韩美势必加强联合军演,美日导弹防御系统有望扩大,日本右翼势力也可趁势渲染“朝鲜威胁论”,提出修改和平宪法,把自卫队变成“自卫军”,甚至日本、韩国也可能要求研制核武,将东亚彻底变成一个核武库。
 
更重要的是,尽管朝鲜声称发展核武是为了对抗美国,但其实却给了美国重返亚洲、插手东北亚事务的藉口,趁机遏制中国崛起。朝鲜的我行我素,已让中国陷入两难境地。
 
朝鲜说,这次核试“完美成功”;我们却想说,它的这场核武游戏完全失败。联合国安理会除了通过进一步制裁朝鲜的决议之外,还可能包含直接对其进行军事打击的条款。这势必使朝鲜在国际社会更加孤立,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更重要的是,被其一直视为“保护伞”的中国也已失去耐心,其核要挟也失去功效。
 
外界一直认为中朝关系既有鲜血凝成的友谊,又有“防火墙”的现实意义,中国对朝鲜总有“大哥”对“小弟”的爱护与纵容,但随着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中朝关系已非谁依附谁、谁利用谁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平等的战略互惠。因此朝鲜并不能随意绑架中国的现实和长远利益,中国也不会为了朝鲜不顾自己的原则立场,更不会为朝鲜不负责任的行为承担责任。
 
中国要敢于对朝鲜“动真格”,敢于对朝鲜来硬的。除了坚决表达反对立场,与联合国安理会及国际社会一道应对朝鲜问题,中国也可适当运用经济筹码,对朝鲜进行制裁,甚至于做好承担中朝关系暂时冷却的代价。
 
当然,毕竟实现半岛无核化、维护地区和平才是中国的最终目的,因此理应给朝鲜重返六方会谈留下余地。只不过,中国需要用一个大国的定力与智慧,让平壤不再一厢情愿地认为中国会永远做其“保护伞”,而自认为握有谈判筹码;又要避免被裹挟进朝鲜问题的漩涡,受制于美日韩出于其各自地缘政治利益而提出要求;而要让朝鲜丢掉幻想,回到现实,让各方拿出诚意,共同以和平方式解决半岛问题。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