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中日韩自贸区启迪美中   [1805]
  中国必须夺回南海问题主动...   [1769]
  美中发展C2关系,不妨从...   [1814]
  南海博弈:中国要用实力赢...   [1154]
  留学安全频亮红灯,学会自...   [2623]
  建立“阳光政治”系中国改...   [1857]
  两党对决开打 奥巴马略占...   [2542]
  中国通胀警报远未解除   [1924]
  增进劳工权利不应止于富士...   [2251]
  温州试验:中国民资“出海...   [1815]
  转型是对香港新特首的最大...   [3284]
  颁发华侨华人证呼声值得考...   [2083]
  谨防中国改革被潜规则扭曲   [2891]
  美国选战缠斗,还是经济制...   [1382]
  林书豪的成功故事超越族裔   [3187]
  “好莱虎”东扩:美中都会...   [2706]
  中美关系始于有历史感地“...   [1438]
  习近平访美:指向未来的定...   [1963]
  使用否决权:一切应从国家...   [1725]
  美军盯紧亚太 中国何以应...   [2107]
中国大部制改革成败在于职能转换
来源:侨报      编辑:社会事物评审新闻中心     时间:3/12/2013      点击次数:6819

      “习李”体制开局的第一年无疑将开启有重大举措的改革。按照本次“两会”上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将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由之前的27个减少为25个。改革方案,将在本次“两会”上由全国人大表决后正式启动。

这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也是继2008年胡温之后第二次“大部制”改革,它无疑将在大陆的改革史上记下浓重一笔。首先,部门数量显著缩减,且力度尤大,撤消了历次改革中屹立不倒的“铁道部”,清除了被舆论广为诟病的改革死角;其次,机构改革的方案一改《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之名称首次写入“转变政府职能”,即“简政放权”,理清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的关系,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公民的归公民,以往的机构改革,虽亦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但往往在仅有“改革”的主题之下,机构改革留给世人的仅是机构撤并、名称变更。

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行政系统的合法性,即提升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撤销“铁道部”,瞄准的是铁路政企不分久被舆论诟病,垄断服务频被民众吐槽;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针对的是以往食品、药品监管在多部门多环节管理下却问题丛生,食品安全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殇;重组国家海洋局,对接的是南海、钓鱼岛等争端问题中在“九龙治海”情势下,资源配置浪费、执法成效不力,中国在以往忽视海洋的发展战略中造成的海洋主权遭遇空前严峻的挑战。集中在民众最关切领域的诸多改革,与“习李”强调的“密切联系群众”相一致。

在中国上下“何以解忧,唯有改革”的政治共识中,此番行政系统自身的改革自然获得外界期待。改革方案尚待表决,还未实施,判断改革举措未来的成效,就须要放到历史坐标之中考察。此番改革,论其力度,与5年前那场一举组建工信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人社部等数个大部门的大部制改革不相伯仲,那么曾经被同样寄予期许的改革,成效若何呢?

工信部还在经受改革的阵痛,原部长李毅中曾公开撰文表示,改革还在爬坡之中。而其内部多个不同机构被整合之后的职能重叠、推诿扯皮被广为指摘。交通运输部,民航系统、邮政系统还在经历着归并新系统之后的水土不服。住建部,房价调控不力,行政部门决策经受考问,而全国住房信息联网工程的还未组建,又让大部门的行政效能陷入尴尬。更有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行政审批过多现象仍然突出。改革的初衷,遭遇的是现实的老大难。

5年的时间,对于一场“革自己命”的改革而言,或许短暂,但是先行者遭遇的,正是当下改革欲有作为所必须面对的。改革之所以效果不彰,本质就在于改革者与改革对象之间博弈,缺乏有效的来自外部的制衡。中国历朝历代中的历次变法,已经证明,来自权力上层意志推行的改革,往往最终失败于整个文官集团的抗衡。如今的改革,若想真正提升行政效率,不仅要有来自内部上层的监管,更要有行政体系所服务的民众的有效监督。

中国官方说,发展中的问题不能统统归咎于体制,从制度的设计到落实,关键要看其中的主体即权力本身。那么要权力本身落实“善治”,就要在民众监督权力的制度设计中,有鼓励、有实施、有保障,真正“放权”于社会、“放权”于民众。

中国开启现代化进程以来的改革,均指向于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效率问题,其目标是提供更有效率的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它也是中国发展所依赖的改革红利之一。在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全球化红利渐以乏力萎靡的今天,改革红利,就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空间。如果权力由内而外、自上至下能够凝聚这一共识,如果能真正“简政放权”,改革不成为符号化的“理念”,改革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就值得期待。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