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香港,请给民主留下更广阔...   [6894]
  中美战略互疑将恶化南海局...   [7956]
  中美军方过招 斗而不破   [7312]
  外国专家:美不想迅速打垮...   [7535]
  中俄走近,并不意味着与美...   [7465]
  深化中俄友谊 共创广阔前...   [5739]
  中国无需加入QE俱乐部   [6504]
  中国为什么需要“改革促进...   [7319]
  英国:大选之后就“脱欧”...   [7664]
  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开启...   [7032]
  历史如镜 扶持日本美国最...   [6217]
  “一带一路”的巨大挑战不...   [8387]
  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理念...   [6392]
  英国并未从全球事务中撤退   [7210]
  “新常态”下的中国央行转...   [5219]
  加入亚投行 美国因因循而...   [6628]
  美国“韬光养晦”战略渐显   [7873]
  中国资本进军美国,勿忘“...   [6843]
  印度制造被基础设施拖了后...   [5915]
  一带一路倒逼中国外交决策...   [8307]
  中国版“工业4.0”言之...   [5436]
  美中关系集中释放企稳信号   [7258]
  美国须慎用金融武器   [8361]
  加拿大撇开美国打造美洲人...   [6843]
  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为何迟...   [5904]
  法德首脑赴俄是欧洲感觉到...   [7451]
  日本演练沙漠战为哪般?背...   [6103]
  麦肯锡称中国债务与经济规...   [6208]
  《经济学人》公布2015...   [6746]
  叙利亚危机缘何由“打”变...   [6471]
美俄“舆论战”,美国已输一筹
来源:侨报网      编辑:社会事物评审新闻中心     时间:9/17/2013      点击次数:5592

针对普京9月12日在《纽约时报》发文向美国人阐述叙利亚局势、批评奥巴马外交政策及“美国例外论”一事,美国议员麦凯恩赤膊上阵,于9月20日在俄罗斯真理报网站发文回应普京。美俄的“舆论战”好不热闹。

此场“舆论战”尽管只是开头,但美国显然已输了一筹。

文章风格:解释 vs 贬损

麦凯恩这篇文章题为《俄罗斯人应得到比普京更好的领导人》。人们知道,一国的政要或议员在另一国的媒体刊出文章,不是正面的解释本国的内外政策,而是喧动他国公众去推翻现任领导,这无疑是犯了干涉他国内政的大忌。众所周知,俄总统普京是通过公民投票选出的,其胜选率达63.6%,不低于美国总统的当选率。因此,麦凯恩以此来喧动公众,推翻普京总统恐怕是高估了美国的影响,而低估了俄公众的政治辨认力。

普京刊于《纽约时报》的文章专注于解释,而麦凯恩的文章弥漫着贬损。比如,文章称,“普京没有提升俄罗斯的国际声望,而是摧毁它”、“普京使俄罗斯与暴君做朋友”,如此谩骂很难令俄公众得到正面回应,只能引起反感。

文章效果:切中肯綮 vs 走题之嫌

其次,普京在《纽约时报》刊文,着重是谈叙利亚化武问题。众所周知,在处理叙利亚化武问题上,国际社会形成了以美国为首和以俄罗斯为首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美国坚持要武力打击叙利亚,并要推翻叙利亚现有政权;而俄罗斯则主张以政治途径解决问题。俄罗斯的主张得到了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支持。而美国的主张非但得不到往昔盟友的参与,还遭到美国超六成民意的反对。普京刊文正面说明俄政治解决叙利亚化武问题,无疑触到了美国公众的敏感处,有助于引起共鸣。麦文却绕开叙利亚化武问题,专讲普京是暴君,这就有走题之嫌。

俄罗斯也是多元化社会,对普京的执政方式,包括俄共在内也有诸多不满,也通过其他诸多媒体批评普京。不过,麦凯恩却忘记了,在重大的国际事务上,俄罗斯众多政党是支持普京的。就以叙利亚为例,当麦凯恩宣布要在俄罗斯媒体刊出批评普京的文章时,俄共总书记久加诺夫表示,该党的主要刊物准备刊登麦凯恩的文章,但麦凯恩要改变自己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并支持和平调解冲突。这就表明,俄罗斯对叙利亚问题的主张是得到了包括俄共在内的政党支持的。这也说明,麦凯恩对俄罗斯的政治格局不甚了解,有点莽撞,难免会弄巧成拙。

刊登媒介:主流大报 vs 非主流

再次是,麦凯恩在俄选择刊文的媒体是《真理在线》,按普京的口吻是“俄非主流媒体”。而普京选择刊文的美媒则是世界公众的《纽约时报》,其影响力不可谓不大。对于此反差,普京辛辣地称麦凯恩并不怎么了解俄罗斯。而俄人权局主席亚历山大·布罗德说:“……他的这些鼓动可以上溯到冷战时期,麦凯恩落后于时代30至40年”。

而今,美俄就叙利亚交出化武换和平达成了协议,正在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但美俄协议只是暂时拖住了美国直接干涉叙内政的势头。美俄的角斗还在继续,两国的“舆论战”可能还会有第二局、第三局。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