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2021年全球十大无形资...   [8347]
  品行恶劣的蓬佩奥企图把欧...   [8240]
  疫情+被美国制裁,古巴大...   [8164]
  美国疫情为何大面积暴发?...   [9220]
  2万亿美元刺激法案上线 ...   [8352]
  降息、降准、一万亿QE!...   [6459]
  中国论坛:一周休2.5天...   [8559]
  谁是美国在亚洲“最重要伙...   [8334]
  国际金融协会预计今年全球...   [6257]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各...   [8705]
  疫情何以扼住美国经济增长...   [8059]
  英国脱欧正朝着最坏趋势发...   [7084]
  政府还在关门,“耽误”的...   [8542]
  压力之下,中国外贸需要以...   [8103]
  无缝接轨 苏贞昌三日火速...   [7244]
  “特朗普行情”还能打多久...   [7332]
  特朗普宣布“国家紧急状态...   [7454]
  美中关系“40仍惑”,留...   [7392]
  联合国海运报告:吞吐量排...   [8256]
  贸易对抗让美经济蒙阴影 ...   [8203]
  又来!特朗普威胁欧盟 进...   [6027]
  总统又任性?特朗普:那个...   [7846]
  中企出海 不能偏航   [6826]
  “特金会”仅是开端 前路...   [6507]
  加拿大众议院通过动议 谴...   [5447]
  美称驻广州领馆雇员受“声...   [6923]
  美国创新力排名跌出前十 ...   [6845]
  特朗普“踢馆”达沃斯 “...   [7847]
  日本央行紧一手 市场皱眉...   [7054]
  “洋垃圾”进不了中国 让...   [7522]
米歇尔访华,开创中美外交新模式
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社会事物评审新闻中心     时间:3/20/2014      点击次数:5337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今日抵京,开始访华之旅。“第一夫人外交”是美国一项外交传统,作为柔性外交的重要承担者,美国第一夫人往往也是地位特殊的大使,在增强文化沟通、宣传国家形象、强化外交关系乃至宣扬美国价值观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中美在经济、地缘政治等方面既有融合又有冲突。这种背景下,美国第一夫人访华,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美间的外交新模式。这无疑对双方进一步探明对方的战略意图和底线,加强对双方利益交集的沟通与协调,能够发挥独特的促进作用。
 
    作为中美关系稳定器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在增长前景、经济结构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近来美国经济复苏加强,中国经济增速则有所放缓。中国经济结构向消费-投资形态转移,冲击中美之间储蓄-投资-消费的均衡状态。美国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与复兴制造业也会与中国发生碰撞。在产业结构层次、企业投资和就业机会方面,双方直接竞争态势将逐步凸现。中美经济利益互补性出现降低趋势,利益交集呈缩小态势。
 
    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对华战略。美国希望中国经济崛起尽可能包容美国经济利益,又不能转化为挑战美国霸权的军事与地缘政治实力,简言之就是既想享受温暖,又怕被火灼伤。因此美国陷入两难:一方面,中美经济利益相互融入和高度依赖,使美国不愿中国经济停滞或社会动乱。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规模有可能挑战和威胁到美国霸权,又使其产生了恐惧心态和遏制意图。
 
    目前,中美经济依赖互利共赢的局面尚未发生根本改变。然而,一旦出现根本性变化,美国对华战略可能由“预防或遏制”的模糊战略,转向“全面遏制”的清晰战略。现在中美关系正处于关键转折时期,双方要以极大的智慧和耐心来对之加以处理应对。
 
    米歇尔这次访华,以及去年中美首脑庄园会晤等,都反映了双方对中美关系处于关键转折期的高度重视。利用这些独特的外交活动管道,美国可能想对中国发出这样的信号:中国崛起不能损坏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必须充分包容美国的利益。
 
    中国已多次表明心迹,希望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力争走出一条崛起国和守成国 “不对抗、共谋利;求合作、图发展”的新型道路。中国将在崛起中遵从现有国际秩序,调整和强化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维护中美互赢共生关系。
 
    为完成这一战略目标,中国要有两手准备。从积极角度看,中国可主动参与美国主导的地区自由贸易和投资体系,加快推进与美国的双边自由贸易和投资体系,谋求和壮大中美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支撑点。从消极角度看,若美国执意全面遏制,中国则坚持对外开放与和平发展,在WTO框架下,联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建地区自由贸易和投资体系,为推动世界经济的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增长贡献力量。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