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取代美国?中国没工夫想这...   [4827]
  德国:治理公务员腐败需更...   [6057]
  中拉亲近,未必是在挖美国...   [6902]
  美国逼日“谢罪”,如此敲...   [6376]
  押注日股下跌创纪录 安倍...   [8774]
  奥巴马对朝鲜又犯糊涂病   [6809]
  “朝鲜逃兵杀人事件”给中...   [5824]
  新加坡银行:中国信贷泡沫...   [7054]
  回头2014:美国从跛脚...   [8355]
  中国变强美国变差 奥巴马...   [6084]
  俄罗斯的冬天还将持续多久...   [8454]
  美:洛县投票率低 政治分...   [7926]
  多元理性消费下的美国经济...   [8113]
  做大做强做优新三板 打造...   [6825]
  全球通缩风险隐现 货币宽...   [5995]
  国民党“九合一”惨败无碍...   [4763]
  美国何奈“税之愁”   [7022]
  中国经济“硬着陆”警报未...   [6773]
  中国:靠基建发力对冲楼市...   [8306]
  中国:法治社会始于法治政...   [7481]
  国际油价下行的“双刃剑”...   [5449]
  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有巨大...   [6229]
  美国:创新才能使城市生命...   [8203]
  美国打击ISIS不断升级...   [6823]
  李嘉诚“跑路”为何惊动中...   [9357]
  美为何开辟打击“伊斯兰国...   [8244]
  跛脚总统时间不多 移民改...   [6529]
  乌克兰的“胡萝卜与大棒”   [7338]
  习近平选莫迪生日访印有深...   [7853]
  美国“移出”亚洲 中国“...   [6082]
美政策模糊易引发南海周边国家误判
来源:侨报网      编辑:社会事物评审新闻中心     时间:6/3/2014      点击次数:5586

中美在香格里拉峰会上的交锋引人关注。近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采访时也谈到了中国问题,他如此描述中国在亚洲的作用,“中国将成为亚洲的一个主导力量,不是唯一的,但凭借其规模和财富,它将成为亚洲的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尊重这一点,而且我们没有因为在任何方面惧怕中国而遏制它的意图”。奥巴马的这段话传递出白宫对中国政策的两个基本要点:一是承认中国是亚洲主导力量之一,是美国对中国不采取遏制政策。

不过,仅从这两点看,奥巴马有些语焉不详。首先,既然中国不是亚洲唯一的主导力量,那么还有哪个国家也是亚洲的主导力量呢?俄罗斯在亚洲影响力较低,且与美国关系紧张,美自然不希望俄斯介入亚洲事务;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国,其外交和安全政策基本上都可被纳入美国亚洲政策范畴之内,也不能算是主导力量;而其他国家显然都不具备条件

在美国眼里,真正够得上亚洲主导力量的可能只有美中两国了。既然是主导力量,接下来,人们关注的就是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地位、实力,以及如何发挥主导作用。中美两国地位平等吗?两国是通过合作,还是通过对抗来确定亚洲基本格局?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奥巴马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其次,奥巴马说“美国不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这一点中国恐怕不能完全认同,美国方面对此也应有感知。连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丁•邓普西也在香格里拉会议上承认,“坦率地说,我认为中方的看法不同,我认识到这点”。

美国一直称自己在亚洲国家间涉及领土纠纷的问题不持立场,但对于各国的行事方法却有明确态度,即主张各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纠纷,而非采取单方行动。同时,美国又坚持自己对亚洲盟国负有条约义务,也就是说在中国“威胁”到这些国家时,美国将根据条约义务制止中国的行动。这里有一个矛盾之处,如果,美国的盟国在与中国出现领土纠纷时采取单边行动,美国将制止该国的行动还是以保卫盟国为由对其偏袒呢?在很多时候,美国都是支持自己的盟国,甚至与其没有同盟关系的国家共同对付中国,这恰恰违背了美国“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纠纷,而非采取单方行动”的主张,使美国的亚洲政策表现出双重标准。这损害了中美间的战略互信,加深了北京对华盛顿咄咄逼人的不满。

奥巴马的语焉未详,勾画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线条,那就是看似原则明确,实则在具体问题上进行模糊化处理。在美国看来,模糊化可以使自己的亚洲政策有更大的转圜余地,但也使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如同钟摆——总是在合作和对抗之间摇摆,也给南海局势增加了不确定因素。越南、菲律宾就是利用这样的不确定因素,对抗中国,挑起南海波澜。

美国在亚洲政策上的模糊,极易令北京无法明晰其意图,增加误判几率。这种误判引发的后果谁也不愿想象。美国应该掂量清楚其中的风险,正视亚洲格局的新变化,端出更为明确、更具包容性的“亚洲政策”。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