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香港,请给民主留下更广阔...   [6894]
  中美战略互疑将恶化南海局...   [7956]
  中美军方过招 斗而不破   [7312]
  外国专家:美不想迅速打垮...   [7535]
  中俄走近,并不意味着与美...   [7465]
  深化中俄友谊 共创广阔前...   [5739]
  中国无需加入QE俱乐部   [6504]
  中国为什么需要“改革促进...   [7319]
  英国:大选之后就“脱欧”...   [7664]
  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开启...   [7032]
  历史如镜 扶持日本美国最...   [6217]
  “一带一路”的巨大挑战不...   [8387]
  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理念...   [6392]
  英国并未从全球事务中撤退   [7210]
  “新常态”下的中国央行转...   [5219]
  加入亚投行 美国因因循而...   [6628]
  美国“韬光养晦”战略渐显   [7873]
  中国资本进军美国,勿忘“...   [6843]
  印度制造被基础设施拖了后...   [5915]
  一带一路倒逼中国外交决策...   [8307]
  中国版“工业4.0”言之...   [5436]
  美中关系集中释放企稳信号   [7258]
  美国须慎用金融武器   [8361]
  加拿大撇开美国打造美洲人...   [6843]
  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为何迟...   [5904]
  法德首脑赴俄是欧洲感觉到...   [7451]
  日本演练沙漠战为哪般?背...   [6103]
  麦肯锡称中国债务与经济规...   [6208]
  《经济学人》公布2015...   [6746]
  叙利亚危机缘何由“打”变...   [6471]
叙利亚危机缘何由“打”变“谈”?
来源:新华网      编辑:社会事物评审新闻中心     时间:2/4/2015      点击次数:6471

    由叙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贾法里率领的叙政府代表团近日与约30名叙反对派的不同派别代表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了非正式磋商。双方达成《莫斯科原则》,强调在日内瓦协议基础上政治解决叙危机。尽管叙最大反对派“全国联盟”未参加,但这是大多数叙反对派同政府就政治解决叙危机首次达成一致。它标志着叙危机由武力对抗向和平解决迈出了令人鼓舞的新步伐,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当前,叙利亚危机政治解决势头正在稳步上升,其背景和原因主要有:

    第一,政治解决乃大势所趋,正形成叙朝野共识。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特别是去年“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在叙制造动乱后,已造成19余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沦为难民,经济损失千亿美元。饱受动乱之苦的叙利亚民众普遍希望稳定政局,改善民生,反对“伊斯兰国”等极端势力上台。在此背景下,叙敌对双方开始意识到叙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团结一致,共同反恐,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第二,叙政府处境好转。首先,巴沙尔高票蝉联总统,反映了强大的叙利亚民意,有助于巩固其统治地位。尽管西方不予承认,但也无可奈何。其次,叙统治集团内部保持团结,且正常运转,未遭受重大损失。再次,叙政府军占绝对优势,主导战场走向。近来叙政府军重创反对派武装,收复了许多失地,甚至有些反对派武装投奔政府或主动撤离一些城镇。其四,在政治解决叙危机问题上,叙政府采取主动,配合联合国,先声夺人,首次同反对派代表同室面谈,虽未谈出成果,但为政治解决迈出了第一步。其五,去年,美国组建国际联盟打击在叙的“伊斯兰国”极端武装,实际上是在帮叙反恐,有利于叙政府收复失地,客观上减轻了巴沙尔的压力。

    第三,叙反对派难成气候。叙反对派派别众多,分歧严重,且无领军人物,也未形成合力。而真正有战斗力的多为类似“救国阵线”的极端组织。它们同“伊斯兰国”联合,攻城略地,已引起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加之西方主要大国对叙态度的变化以及伊朗与沙特关系的改善,也使反对派看到了自身的处境。

    第四,俄罗斯作为调解者,积极斡旋,促成叙双方对话。这样一可确保俄在叙战略利益,扩大其在中东地区影响;二可缓解俄因乌克兰危机造成的国际孤立处境;三可营造叙双方停战言和氛围,并积极推动叙集中力量打击“伊斯兰国”等极端势力;四可有助于缓和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间接配合美加大对“伊斯兰国”的打击力度。第五、美国对叙举措有调整。今年,美国将突出打击“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基地和叙“救国阵线”、“呼罗珊”等极端组织,而对推翻巴沙尔政权的调门已明显降低。这表明,就如何结束叙利亚内战的难题,美国的言行有所转变,其他西方国家也悄无声息地排除了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必须立即下台的要求。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人更多的是不希望叙利亚伊斯兰极端势力进一步得势乃至上台,而不是迫切推翻巴沙尔政权。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