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美国华人经历风云激荡的2...   [7064]
  2013年,中国期待“稳...   [4820]
  2012 美国遭遇的制度...   [8396]
  积累美中关系正能量从互信...   [6074]
  中国经济改革重在打破利益...   [6583]
  希拉里的2016与美中关...   [8212]
  购物季传递出美经济复苏信...   [7418]
  日本政府在东亚自寻没落   [7528]
  中美进入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6283]
  习近平新政 从人民出发   [5402]
  中共十八大:期待新一届领...   [6674]
  中共十八大:坚持和平发展...   [7094]
  奥巴马赢得大选 但尚未赢...   [6946]
  经济转型,中国将“背水一...   [4207]
  中国现代化路径仍须从政改...   [5328]
  中国因“强大”而成美国大...   [8256]
  欧盟能做东亚的楷模吗?   [7489]
  中美贸易大战 谁都伤不起   [7314]
  中国:财政调控手段该上马...   [5137]
  中国在美投资:兴起中的忧...   [7258]
  惠誉:西班牙经济衰退深化...   [6243]
  中国航母入列,铸就大国之...   [6372]
  惠誉评级称英国丧失AAA...   [4036]
  三关待过,野田还能撑多久...   [8047]
  美国应重视“骆家辉座驾事...   [6295]
  QE3或许不利于亚洲经济...   [5874]
  豪赌成风难扫日本政坛阴霾   [5316]
  制造业外迁,中企需慎行   [4852]
  希拉里亚太行:助选?施恩...   [6946]
  中国大病保险新政,重在解...   [4813]
中国通胀警报远未解除
来源:侨报      编辑:社会事物评审新闻中心     时间:4/9/2012      点击次数:1924

中国百姓再闻“涨”声。最近,奶粉、食用油、快餐、洗发水等民生用品相继涨价,引发民众高度关注。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3月份经济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6%,比2月份的3.2%出现小幅反弹。这当中,食品价格涨幅最大,同比上涨了7.5%,是CPI上涨的主要推手,特别是蔬菜价格涨幅高达20.5%,直接为CPI上涨“贡献”了0.64个百分点,涨幅让肉价都“相形见绌”。

物价走势与百姓生活质量密切相关,CPI数据一公布立即引发中外金融机构争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通胀趋势。有人认为,3月份数据的小幅反弹主要是受食品价格波动等季节性、短期性因素影响,比起1月份同比4.5%的涨幅,以及一季度3.8%的平均值,3.6%的涨幅仍在可控范围内,难以改变全年物价整体下行趋势,无须担忧通胀抬头。也有人认为,CPI涨幅明显超出市场此前预期,表明中国仍然面临通胀压力,今年整体通胀压力轻忽不得,需要谨慎。


上月初召开的中国“两会”上,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考虑各种因素,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如此看来,3月份的数据实属正常,何来“通胀隐忧”?面对众说纷纭,为看得更全面,不妨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看。


一方面,人们无法基于3月的CPI增幅大于2月就得出通胀压力加重的结论,这至少是低估了政府的调控决心以及部分短期因素。回顾去年物价走势,CPI涨幅一度节节高攀,直到7月份达到峰值,逼迫中央政府不得不将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随着政策效应逐步显现,CPI涨幅也开始回落,今年2月份,CPI迅速回落至3.2%,创下20个月以来的新低,人们普遍相信,严重的通胀已经渐行渐远。接下来随着天气转暖,蔬菜产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而粮食连续8年获得丰收,也为稳定食品价格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尽管CPI调控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老百姓的感觉与官方发布的数据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为CPI涨幅放缓跟物价下降不一定能直接划等号。对于部分商品,特别是一些民生用品出现的涨价苗头,如果政府部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一旦涨价成风,并引起其他产品跟进,不仅影响民生,也会对整个经济形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控制物价、稳定物价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是经济工作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涉及百姓的生活,社会的稳定,必须持之以恒地对待,不可麻痹大意。


事实上,从影响通胀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来看,通胀其实并没有走远,警报远未解除,随时还可能卷土重来。从内部因素看,在过去的几年中,为应对全球性的增长衰退,中国也像其他国家一样,大开资金闸门,为经济注入汹涌流动性的同时,也埋下了通胀隐患。何况,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人力成本、能源、服务等的价格,本身就处在一个上升周期,成为潜在的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这意味着,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高增长与高通胀并存恐怕将维持较长时间。


从外部因素看,谨慎应对输入性通胀也是中国一以贯之的政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原油价格动荡导致今年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可能将在高位徘徊,中国很难独善其身;尽管美国经济今年有所起色,美联储放也放话,近期不会推出QE3,但其货币宽松政策一日不进行调整,中国也就一日不敢轻松。这些都会对中国造成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或许,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将长期向好,至少可以避免低增长、高通胀的“滞涨”局面。眼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刹住部分商品和服务的涨价冲动,尤其是抑制涉及老百姓“菜篮子”食品涨价风潮,对于不合理的诉求、投机行为要坚决惩处,让市场归于正常运行。同时采取减税、减少流通环节等措施,降低物价,让百姓享受实实在在的利益,将通胀的预期牢牢锁在笼子里。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