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条新闻引起舆论关注,一条是“全国各地排队拜会发改委,新刺激计划比4万亿火”,另一条是“六部委密集出台文件,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
两条新闻表现了不同的新闻视角,前者告诉读者更大规模刺激计划呼之欲出,后者预示官方正努力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
在中国经济出现下行压力后,如何稳定增长,就成为各界关心话题。证券市场期待有大规模刺激计划出台,因为这会带来政策性行情,而学界和实业界则希望政府能够汲取前次教训,严控政府投资,同时放松管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业,达到稳定增长和加快结构调整的双重目的。
中国经济高增长得益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其中经济体制改革促成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境外直接投资弥补资本缺口,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投资,加入世贸带来外需红利,快速城市化创造住房和消费需求,定价机制扭曲提供低成本要素供给等。随着经济基数扩大和全球经济再平衡,这些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均发生变化,经济增长重心下移不可避免。
中国经济目前下行压力增加,其本质还是长周期调整的开端,此时任何大规模刺激政策实际是对宏观经济的扰动,并不会改变经济结构调整大趋势。短周期实际是政策周期,也就是2009年政府过度刺激经济后,不得不在2010年末期开始紧缩政策,而紧缩后又不得不再度寻求稳定增长的办法。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中国政府此次采取了不同于2009年的应对措施,政府采用两手策略,一是“看得见的手”,启动部分重大项目投资,以达到短期拉动GDP作用;二是
“看不见的手”,通过放松管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以实现长期稳定增长。
近来,包括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国资委、证监会和银监会等多个部委推出了旨在支持民间投资“新36条”的具体措施,据了解,国务院已要求各机构在6月30日前必须出台与“新36条”相配套的实施细则。
被称作“新36条”的鼓励民间投资的文件发布在两年前,实施细则两年后才陆续出台,其原因在于管理机构并不乐见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因为这会打破固有利益格局。民间投资是自主性投资,投资者要考虑成本收益,更须良好制度环境配合。各机构要出台支持民间投资的实施细则,就必须放松管制,这自然会约束政府权力,也会减少寻租空间,不免遭到利益集团抵制。
然而,在中国经济开始结构调整并结束高增长后,政府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启动民间投资实际成为不得已措施,各部委集中出台政策,也意味着围绕民间投资的利益博弈告一段落。
尽管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的政策开始得到落实,但民间投资真正活跃起来并不容易。
首先,民间资本待熟悉水性。垄断领域长期为国有资本控制,官商一体,利益格局坚固,各种潜规则无处不在,民间资本短时间不敢贸然出手。同时,像铁路、石化等产业有一定资本规模要求,且国企竞争优势明显,除非政府给予民企更优惠政策,否则“同等待遇”带给民企的依然是“后发劣势”。
其次,国企投资具有“挤出效应”。垄断行业依然是国有资本热衷投资的行业,在政府启动重大投资项目后,一些长期待批的地方项目“死灰复燃”,势必导致资源向政府项目倾斜,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因此应警惕地方投资一哄而上。
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不易,进行一般性投资也心存顾忌。“四万亿”刺激政策实施时,经济资源被国企滥用,而随后的经济紧缩又导致民企融资困难,近年的“国进民退”使民企生存环境严重恶化,虽然中央政府认识到民间资本回归实业的迫切性,并给予民间投资更多政策支持,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民间投资正常化仍要假以时日。
笔者以为,中国不可能再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民间投资也应从长计议,因而经济触底回升时间恐要延长。(作者系南开大学国经所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