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微信收费之争当回归市场   [3959]
  中国股市改革红利何在?   [6983]
  非典十年,救赎仍未完成   [5213]
  牺牲亲属移民将产生“负能...   [7165]
  让暴行曝光,欢迎为东京审...   [5737]
  一群死猪的“奇幻”漂流   [6207]
  中国楼市“亚健康”牵动世...   [7353]
  关注中国两会,期待更多“...   [7583]
  市长可以不跪留   [4792]
  扶贫特区须走出扶贫怪圈   [5109]
  奶粉限购该让谁脸红?   [7243]
  春节不要虚火要真火   [3629]
  拯救天空 中国不能再耗6...   [8075]
  油品致霾,是谁在“要钱不...   [6454]
  山口访华,中国应对展现“...   [7263]
  第二任开启 奥巴马站在历...   [5708]
  社会心态蓝皮书PK国家健...   [5719]
  开源节流是美国未来的主旋...   [6509]
  美国“对华陷阱”,无法掀...   [4618]
  突击花钱是否违规,解释权...   [7992]
  中华文化应有自己的“圣诞...   [5071]
  还有多少“官亲”在楼市吸...   [8463]
  韩国女总统“知华”未必“...   [5018]
  朝鲜放卫星 制裁有何用?   [7451]
  从两个词解读“习时代”内...   [6205]
  人民币升值难持续???   [4803]
  “房婶”生财“无间道”引...   [6059]
  华裔国会众议员的“阴盛阳...   [6423]
  怎样留住富人的消费   [6751]
  穿上“洋马甲”救不了乳品...   [4817]
大陆应谨防妖魔化“捐精”
来源:侨报 作者:钟海之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9/25/2012      点击次数:6275

        近日,有关“捐精”传言甚嚣大陆网络世界:“捐精室里有漂亮护士帮忙”、“捐精百次可以买房”、“在读博士捐精猝死”……细究其真实性,不难发现有的内容明显夸大,有的则添油加醋,使之染上淫秽色彩。坊间之所以对此津津乐道,甚至不惜“妖魔化”,归根到底在于不了解。

根据公开资料,其实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有人提议建立人类精子库,为上战场的士兵保存血脉。一百年后,有人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如今,“精子银行”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而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建立了第一个精子库。


30年变迁,为何这项出于人道主义目的问世的公益项目在中国仍有些变味?笔者以为,原因有二:其一,中国官方对此宣传有限,无论是学校通用的教材,还是公开的媒体报道,均很少涉及这一话题。其二,长期以来,中国人对于相关话题比较避忌。含蓄内敛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涉及到“性”内容的不是被视为隐私话题,就是让人向“色、淫”方面联想。而且,中国古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非常重视子嗣的传承,如果公开“借精怀孕”,显然又触碰了传统伦理红线。


然而,避而不谈并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中国妇联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育龄夫妇不孕不育发病比例达到八分之一,并呈逐年增加态势。这就意味着,社会对人工授精的需求也会有增无减。然而,中国各地精子库却纷纷传出告急的消息,江西、广州等地不惜重金悬赏,将捐精者的补助不断提升至千元以上。


令人担忧的是,在正规渠道捐精供不应求的当下,那些高龄夫妇在繁琐的程序和漫长的等待面前望而却步,继而转向安全和方法都存在隐忧的“捐精黑市”。这暴露出监管的缺失,且让这项“生命产业”有滑入“灰色地带”的危险。


随着人类科学进步,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横跨医疗救治和伦理道德的成果横空出世,从“献血”、“捐干细胞”到“捐精”、“捐献器官”等,要让这些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造福于民,只有让普罗大众对其有科学的认知,人们才会积极支持和参与,才会让科技成果发挥最大社会效益和人道意义。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