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长江鱼们的眼泪   [3736]
  该给“刘洋热”降降温了   [4093]
  希腊真会出局吗?   [4726]
  破除隐性歧视 华人还任重...   [3307]
  不结盟求聚力 “上合”...   [3281]
  让敬业成为习惯力量   [5603]
  官员“平民秀”为何受关注   [3859]
  不舍“小家” 才有“大家...   [1632]
  敢于承担责任的英国银行咋...   [3265]
  万达并购:美中文化交流期...   [2904]
  大学无需“造富榜”攒名   [3924]
  政策市,靠不住   [5041]
  缺乏公民意识 改“村”为...   [3695]
  要入名校,请先寄身公厕   [5436]
  中国股市应实现“四个平衡...   [6874]
  货币存量决定房价走势   [5391]
  中国人“围观病”何以百年...   [5109]
  高校减招能提升教育质量吗...   [3794]
  怎样打赢“稀土保护战”?...   [4172]
  “烟草”得奖,“科学”蒙...   [4908]
  如何跑赢“老龄化”   [3502]
  意大利赴华打假思考   [4329]
  家族企业别被“世袭制”难...   [3078]
  开放的中国需要开放的国籍...   [2316]
  学雷锋要有新意   [4518]
  成也山寨 败也山寨   [2048]
  赴港产子疏与堵   [3941]
  欧债危机给中国的警示   [1461]
  公车限行还应“限购”   [1072]
  日本为何逢“春节”就拿钓...   [2104]
大陆应谨防妖魔化“捐精”
来源:侨报 作者:钟海之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9/25/2012      点击次数:6275

        近日,有关“捐精”传言甚嚣大陆网络世界:“捐精室里有漂亮护士帮忙”、“捐精百次可以买房”、“在读博士捐精猝死”……细究其真实性,不难发现有的内容明显夸大,有的则添油加醋,使之染上淫秽色彩。坊间之所以对此津津乐道,甚至不惜“妖魔化”,归根到底在于不了解。

根据公开资料,其实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有人提议建立人类精子库,为上战场的士兵保存血脉。一百年后,有人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如今,“精子银行”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而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建立了第一个精子库。


30年变迁,为何这项出于人道主义目的问世的公益项目在中国仍有些变味?笔者以为,原因有二:其一,中国官方对此宣传有限,无论是学校通用的教材,还是公开的媒体报道,均很少涉及这一话题。其二,长期以来,中国人对于相关话题比较避忌。含蓄内敛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涉及到“性”内容的不是被视为隐私话题,就是让人向“色、淫”方面联想。而且,中国古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非常重视子嗣的传承,如果公开“借精怀孕”,显然又触碰了传统伦理红线。


然而,避而不谈并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中国妇联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育龄夫妇不孕不育发病比例达到八分之一,并呈逐年增加态势。这就意味着,社会对人工授精的需求也会有增无减。然而,中国各地精子库却纷纷传出告急的消息,江西、广州等地不惜重金悬赏,将捐精者的补助不断提升至千元以上。


令人担忧的是,在正规渠道捐精供不应求的当下,那些高龄夫妇在繁琐的程序和漫长的等待面前望而却步,继而转向安全和方法都存在隐忧的“捐精黑市”。这暴露出监管的缺失,且让这项“生命产业”有滑入“灰色地带”的危险。


随着人类科学进步,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横跨医疗救治和伦理道德的成果横空出世,从“献血”、“捐干细胞”到“捐精”、“捐献器官”等,要让这些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造福于民,只有让普罗大众对其有科学的认知,人们才会积极支持和参与,才会让科技成果发挥最大社会效益和人道意义。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