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宽松货币救不了中国经济   [8265]
  大上海的安全漏洞   [7441]
  股市井喷时别只记得欢呼   [5237]
  “拯救”中国大兵   [5402]
  华府专家谈台湾选举:两岸...   [5027]
  高速公路还贷到期岂能继续...   [4476]
  腾讯及电信下属动漫网等2...   [7857]
  超标办公楼是在挖谁的“墙...   [7104]
  存款保险制不是“狼来了”   [8435]
  中国:坚定推进大学校长职...   [7194]
  开进波士顿的中国地铁   [6724]
  “沪港通”会是下一个“自...   [7286]
  环球时报社评:国际油价狂...   [7047]
  中国:银行换“芯” 收费...   [6923]
  中国拿什么向贫困宣战?   [5717]
  中国游客 你乱扔矿泉水瓶...   [4719]
  千亿美元旅游逆差提出什么...   [8221]
  中国:“房市不限购就健康...   [7207]
  境内“打虎”,海外“猎狐...   [5803]
  黄金价格下跌或与经济改善...   [7158]
  美企赴华PK中企来美 两...   [7495]
  阿里巴巴上市观察:颔首低...   [6704]
  苏格兰启示录:分离总是有...   [6441]
  中国:公车拍卖不能变成“...   [7064]
  房祖名吸毒之错该不该归咎...   [6819]
  “倒韩”新波 公共辩论的...   [5596]
  中国:下班途中买菜出意外...   [8552]
  美国“高铁梦”成了“世界...   [7224]
  中国:北上广深楼市的“限...   [7099]
  抗击埃博拉:“关键时刻,...   [5633]
大陆应谨防妖魔化“捐精”
来源:侨报 作者:钟海之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9/25/2012      点击次数:6275

        近日,有关“捐精”传言甚嚣大陆网络世界:“捐精室里有漂亮护士帮忙”、“捐精百次可以买房”、“在读博士捐精猝死”……细究其真实性,不难发现有的内容明显夸大,有的则添油加醋,使之染上淫秽色彩。坊间之所以对此津津乐道,甚至不惜“妖魔化”,归根到底在于不了解。

根据公开资料,其实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有人提议建立人类精子库,为上战场的士兵保存血脉。一百年后,有人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如今,“精子银行”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而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建立了第一个精子库。


30年变迁,为何这项出于人道主义目的问世的公益项目在中国仍有些变味?笔者以为,原因有二:其一,中国官方对此宣传有限,无论是学校通用的教材,还是公开的媒体报道,均很少涉及这一话题。其二,长期以来,中国人对于相关话题比较避忌。含蓄内敛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涉及到“性”内容的不是被视为隐私话题,就是让人向“色、淫”方面联想。而且,中国古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非常重视子嗣的传承,如果公开“借精怀孕”,显然又触碰了传统伦理红线。


然而,避而不谈并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中国妇联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育龄夫妇不孕不育发病比例达到八分之一,并呈逐年增加态势。这就意味着,社会对人工授精的需求也会有增无减。然而,中国各地精子库却纷纷传出告急的消息,江西、广州等地不惜重金悬赏,将捐精者的补助不断提升至千元以上。


令人担忧的是,在正规渠道捐精供不应求的当下,那些高龄夫妇在繁琐的程序和漫长的等待面前望而却步,继而转向安全和方法都存在隐忧的“捐精黑市”。这暴露出监管的缺失,且让这项“生命产业”有滑入“灰色地带”的危险。


随着人类科学进步,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横跨医疗救治和伦理道德的成果横空出世,从“献血”、“捐干细胞”到“捐精”、“捐献器官”等,要让这些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造福于民,只有让普罗大众对其有科学的认知,人们才会积极支持和参与,才会让科技成果发挥最大社会效益和人道意义。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