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勿让假日经济变为“宰客经...   [3452]
  唯冠咬苹果 两败俱伤   [2812]
幸福,不是问出来的
来源:侨报 作者: 钟海之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10/3/2012      点击次数:6085

        “你幸福吗?”“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你幸福吗?”“(我不姓福)……我姓曾。”这段有趣的对白不是明星说相声,而是在大陆央视最近搞的“你幸福吗”调查中,打工者被问急了,打起了马虎眼。

这么文不对题的俏皮回答,转瞬得到了广大网民支持,被誉为“神级回答”。随着该节目的持续进行,类似对白被纷纷挖掘出来,其中郑州一位大学生接受采访时说,这十年“最坏的事是我跟你说话的时候,队被人插了。”让记者当场十分尴尬,网民观之十分膜拜。

一个看似简单而复杂的问题,一堆民众信口说出的答案,却能引发社会如此共鸣,这说明,整个社会在这些答案上找到了宣泄某一种情绪的出口。

对于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沙漠中迷失的旅客,给他一点水他就很幸福;困于矿井下的矿工,看到一点亮光就很幸福;三岁的孩子,能有布娃娃也很幸福。幸福既离不开物质的因素,同时也是一种主观感受,其定义五花八门,但在日常生活中,它却有着最基本的含义,或者说是有关幸福概念的最大公约数。

英国20世纪哲学家、文学家罗素认为,幸福社会有三重要素,包括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教育和科学技术,个人素质和人格。他还说:“幸福的秘诀在于:使你的兴趣尽可能广泛,使你对所感兴趣的人和物做出的反应尽量倾向于友善,而不是敌视。”中国总理温家宝对网民这样阐释“幸福”: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近年来,幸福成为政府的施政导向,翻看各地“十二五”规划,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

相比30多年前,今天的中国已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距离“舒心、安心、放心、信心”,距离仍然不小,教育、医疗、社保、房价、食安、收入、腐败、环保……这些问题,绕都绕不过去。

关注民众的幸福感,无疑是长足的进步,但幸福不是两句话能说清的。其实,媒体与其这样问大而虚的问题,为什么不多去关注每一项具体的民生是否得到改善了呢?与结果相比,进程更有价值。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