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从“养”到“用”,破解老...   [5414]
  中国:央企扎堆造地王 丢...   [7446]
  承认知识价值,干嘛还得总...   [6502]
  直升机撒钱的表象与本质   [6849]
  收取古城维护费是抓小放大   [5717]
  最心酸儿童节礼物:要反思...   [7482]
  魏则西之后,癌症免疫治疗...   [6814]
  公共律师在转型社会中的角...   [8643]
  降首付无法解决中国楼市高...   [7553]
  中国如何挤压信贷泡沫?   [6933]
  权利秩序:医疗领域的治道...   [7219]
  “唱空中国”是吓唬市场   [4782]
  川普首战折戟释放了什么信...   [6925]
  哈佛招生趋向引华人担忧 ...   [5620]
  中国房地产去库存:国家任...   [8735]
  在华跨国公司进入竞争常态   [6069]
  中国IP电影还能热多久?   [4705]
  希拉里称将寻“51区”真...   [9912]
  中国大跌休市背后逻辑:央...   [7960]
  谁是下一次金融危机的推手...   [6387]
  如何关怀经历堕胎的女性?   [5829]
  中国“垄断倒卖民工火车票...   [5178]
  靠电子商务拯救世界?   [6359]
  如果早有屠呦呦 古罗马不...   [5826]
  高校追星,勿忘尊重学术   [5847]
  不能等到用工荒才想起职业...   [7544]
  中国:端平供需,谁需调整...   [6376]
  中国房地产内部结构失衡:...   [6023]
  创业不存在好时代和坏时代   [5244]
  “共享经济”不能成“网约...   [4802]
不仅要为痴呆症正名 更需正视
来源:侨报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10/12/2012      点击次数:4524

只有从制度保障、医保尽责、社会共识的凝聚等层面关爱“老年痴呆症”等老年病,才能真正让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人数超过800万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某些表现,在正常人看来是可悲的。比如,他们有时会忘记自己的名字,不认识自己的配偶、子女,找不到回家的路等。他们拥有一个不是很恰当的病名——“老年痴呆症”。

今年9月,大陆央视联合多家媒体,呼吁消除社会歧视,为“老年痴呆症”正名。在近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卫生部则指,“老年痴呆症”规范名称是“阿尔茨海默病”,但由于这个名字相对专业,普及推广还需要一个过渡。坊间已有专业机构启动了申请更名工作。

媒体倡导为“老年痴呆症”正名无疑是善意的举动,名不正则言不顺。千万别小看一个名称可能带来的伤害。正如英美畅销书《不平等的痛苦》一书所警示道,“利用歧视弱势群体”来获取社会地位与优越感,正是社会排斥的根源。身居海外的华人对此应有切身体会,比如,纽约2009年立法禁用“Oriental”字眼,这使纽约成为继华盛顿州府、亚利桑那州参议会通过之后,美国又一个州禁用歧视亚裔字眼。这种更名,对提升华人的社会地位价值巨大。

不过,与名称上的有形歧视相比,现实中“老年痴呆症”病患群体所反映的无形社会问题更值得深思: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40%的痴呆患者和25%的痴呆照料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排斥。另一个更令人揪心的现状是,目前仅有1%的老年痴呆患者得到专业照顾,另外的99%只能居家护理。颐养天年之时,罹患痴呆已属不幸,但更不幸的是社会责任与服务的缺失。

可见,正名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消除歧视的第一步,“老年痴呆症”已成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癌症之后老年健康的“第四杀手”。如何营造人人关爱、人人尊重与理解的舆论氛围,如何拿出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是对全社会的更大考验。

令人鼓舞的是,温家宝总理12日承诺,“政府宁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确保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投入”。只有从制度保障、医保尽责、社会共识的凝聚等层面关爱“老年痴呆症”等老年病,才能真正让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