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勿让假日经济变为“宰客经...   [3452]
  唯冠咬苹果 两败俱伤   [2812]
要“幸福”,先扫拦路虎
来源:侨报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10/30/2012      点击次数:5537

大陆媒体报道,“幸福”正成为大陆各地方政府的施政目标。据不完全统计,至少18个省市区的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幸福社会”概念,如“幸福广东”、“幸福湖北”等。2011年的数据则显示,已有百城倡建“幸福城市”。

最近一段时间,从研究机构推出的“幸福城市排名”、大陆央视播报的“你幸福吗”街头随机采访,再到政治话语中有关“幸福施政”表述,均让人隐约感到,长期被忽视的国民幸福问题似乎“一夜成显学”,“幸福指数”成为公共政策衡量指标的趋势初见端倪。

面对这种追逐“幸福”的势头,人们在欣喜中也不免担忧,一种唯恐“被幸福”的情绪流传网络。倘若官员光说不干、陷入概念空谈、随意编制“幸福指标”糊弄百姓怎么办?“幸福指标”听上去很美,但目前尚缺实质内容。

这也提醒各地方政府,施政目标的设立、施政口号的提出,与民众对政策落实是否信任,中间存在着巨大的“剪刀差”。官方对指标的编制首先应关注那些困扰着民众多年、盼望解决却一再拖延、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影响的问题上。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三方面:

第一是物质需求并未获得真正的满足。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富人越来越多,但中国远没到讨论“有钱为何不幸福”的时候,因为真正“不差钱”的人其实是少数,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高价,折射的依然是供给的短缺。

第二是精神需求长期受压抑。在这个“拼爹”的时代,人们目睹了太多不公平:有钱有权者占有大部分社会资源,垄断行业攫取主要的社会财富,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严重损害了民众的幸福观感。而令民间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更是对社会公正价值理念的巨大戕害。

第三是权利需求被忽视。公共资源涨价不征询民意,上马公共工程不经公示,土地被强征,房屋无端遭强拆……公共决策中对公民权利的漠视,让民众失掉“主人”的感觉。

这是挡在通向“幸福中国”路上的三个“拦路虎”和“三座大山”,其分别对应民众的焦虑感、被剥夺感、无力感。唯有搬掉“三座大山”——大到分配制度的改革,小到一座新幼儿园的建立,百姓才能抵达“幸福”的彼岸。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