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微信收费之争当回归市场   [3959]
  中国股市改革红利何在?   [6983]
  非典十年,救赎仍未完成   [5213]
  牺牲亲属移民将产生“负能...   [7165]
  让暴行曝光,欢迎为东京审...   [5737]
  一群死猪的“奇幻”漂流   [6207]
  中国楼市“亚健康”牵动世...   [7353]
  关注中国两会,期待更多“...   [7583]
  市长可以不跪留   [4792]
  扶贫特区须走出扶贫怪圈   [5109]
  奶粉限购该让谁脸红?   [7243]
  春节不要虚火要真火   [3629]
  拯救天空 中国不能再耗6...   [8075]
  油品致霾,是谁在“要钱不...   [6454]
  山口访华,中国应对展现“...   [7263]
  第二任开启 奥巴马站在历...   [5708]
  社会心态蓝皮书PK国家健...   [5719]
  开源节流是美国未来的主旋...   [6509]
  美国“对华陷阱”,无法掀...   [4618]
  突击花钱是否违规,解释权...   [7992]
  中华文化应有自己的“圣诞...   [5071]
  还有多少“官亲”在楼市吸...   [8463]
  韩国女总统“知华”未必“...   [5018]
  朝鲜放卫星 制裁有何用?   [7451]
  从两个词解读“习时代”内...   [6205]
  人民币升值难持续???   [4803]
  “房婶”生财“无间道”引...   [6059]
  华裔国会众议员的“阴盛阳...   [6423]
  怎样留住富人的消费   [6751]
  穿上“洋马甲”救不了乳品...   [4817]
中华文化应有自己的“圣诞节”
来源:侨报 作者: 慕朵生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12/29/2012      点击次数:5071

12月24日晚,笔者走在北京的一条并不繁华的街道上时,深深感受到“全球化”对中国无孔不入的影响——酒店前挺拔的“圣诞树”,商店里的“铃儿响叮当”歌声,特别是三五成群前往广场或酒吧狂欢的人群,与笔者在纽约和伦敦时见到的“圣诞节”的情形别无二致,可谓是“环球同此凉热”。

不过,“中国式圣诞节”更接近于一个世俗化、商业化的狂欢节,与宗教关联度不大。其最大动力,来自那些具有超敏锐市场嗅觉的商家,如商店、酒店以及厂家,利用“圣诞节”赚个盆满钵满。特别是,绝大多数参与者,尤其是年轻人,都是把“圣诞节”狂欢视为纾解现代生活压力的机会,或寻找一个快乐的理由,如购物、聚餐、唱歌跳舞、约会等。

正是因浓厚的世俗化、商业化、娱乐化特征,“中国式圣诞节”引发了激烈争议。有人指责它对基督教的宗教神圣性构成挑战,更有人批评它对中国的文化纯洁性造成冲击——后者通常被称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2006年12月,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10位博士生曾联名发出呼吁,希望中国人能“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议不信基督教的民众慎过“圣诞节”。

笔者更为同情“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观点。按照美国学者诺姆·乔姆斯基等人的“新帝国主义理论”,先是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大行其道,继之以商业化、娱乐化的“圣诞节”广为流行,最后是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冕而王,正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推行“文化霸权”的重要方式。相反,其他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则面临瓦解局面,导致人类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文化日趋同质化,即“西方化”甚至“美国化”。

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非基督教国家,如东正教的俄罗斯、印度教的印度、伊斯兰教的沙特阿拉伯,都对外来的“圣诞节”抱以警惕的态度。就连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传统的基督教国家,也有不少民众希望保持本国“圣诞节”的宗教性和传统性,而不是一味拥抱商业化、娱乐化的“美国式圣诞节”。的确,欧洲早期的“圣诞老人”衣着五颜六色,但美国可口可乐公司1931年把红色变成圣诞老人的标志性颜色。

中国人反思“圣诞节”问题不是新现象。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中国学者指出,基督教独占“圣诞节”称谓,对其他宗教显失公允。50年代,大儒唐君毅先生曾撰写多篇文章,指出“圣诞”是类名或公名,而“耶稣圣诞”、“孔子圣诞”等都是私名或专名,不宜用“圣诞节”专指“耶稣圣诞”,并建议各界尤其是官方、媒体等公共资源保持价值中立,对基督教“圣诞节”采用“耶诞节”、“耶稣圣诞节”的称谓,以免对其他宗教信徒造成情感上的伤害。事实上,民国时期的大部分学者,如鲁迅、胡适、梁启超、陈寅恪等,都使用中性的“耶诞节”称谓。直到今天,港台地区的官方机构和报刊杂志,仍有相当一部分沿用这一中性称谓。

当然,把基督教的“圣诞节”正名为“耶诞节”或“耶稣圣诞节”,只是一个逻辑修辞的问题,虽然体现了宝贵的文化自觉意识,但却很难阻止商业化、娱乐化对年轻人的诱惑。鉴于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民国时期陶希圣等上百名学者曾联名发出呼吁,希望能把孔子诞辰日打造成“中国圣诞节”。50年代,大儒钱穆先生进一步指出,孔子诞辰日在官方层面可设“中国教师节”,在社会层面则宜过“孔子圣诞节”。近年,更有人提出,要对“孔子圣诞节”或“中国圣诞节”进行适当的商业化、娱乐化包装,以便激发年轻人的参与兴趣。

令人欣慰的是,前不久多个视频和文章证实,教育部2011年答复凌孜等11名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时曾表示,原则同意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国教师节,并将积极推动修改《教师法》,尽快解决更改教师节日期的问题。

不过,如何在社会或民间层面,打造一个既具有礼仪神圣性,同时又对年轻人具吸引力的“孔子圣诞节”,恐怕还要走很长的路,需要各界凝聚共识,合力探索和推动。

无论如何,与其将“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倡“慎过耶诞节”的呼吁,以及打造“孔子圣诞节”的探索,视为“顽固不化”或“盲目排外”,毋宁对其抱以宽容态度。毕竟,包括“孔子圣诞节”在内的多个“圣诞节”共存共荣,而不是“耶稣圣诞节”一枝独秀,更接近于一种理想的文化多样性生态格局,更符合各种文化和谐相处的“各有其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黄金法则。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