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长江鱼们的眼泪   [3736]
  该给“刘洋热”降降温了   [4093]
  希腊真会出局吗?   [4726]
  破除隐性歧视 华人还任重...   [3307]
  不结盟求聚力 “上合”...   [3281]
  让敬业成为习惯力量   [5603]
  官员“平民秀”为何受关注   [3859]
  不舍“小家” 才有“大家...   [1632]
  敢于承担责任的英国银行咋...   [3265]
  万达并购:美中文化交流期...   [2904]
  大学无需“造富榜”攒名   [3924]
  政策市,靠不住   [5041]
  缺乏公民意识 改“村”为...   [3695]
  要入名校,请先寄身公厕   [5436]
  中国股市应实现“四个平衡...   [6874]
  货币存量决定房价走势   [5391]
  中国人“围观病”何以百年...   [5109]
  高校减招能提升教育质量吗...   [3794]
  怎样打赢“稀土保护战”?...   [4172]
  “烟草”得奖,“科学”蒙...   [4908]
  如何跑赢“老龄化”   [3502]
  意大利赴华打假思考   [4329]
  家族企业别被“世袭制”难...   [3078]
  开放的中国需要开放的国籍...   [2316]
  学雷锋要有新意   [4518]
  成也山寨 败也山寨   [2048]
  赴港产子疏与堵   [3941]
  欧债危机给中国的警示   [1461]
  公车限行还应“限购”   [1072]
  日本为何逢“春节”就拿钓...   [2104]
中华文化应有自己的“圣诞节”
来源:侨报 作者: 慕朵生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12/29/2012      点击次数:5071

12月24日晚,笔者走在北京的一条并不繁华的街道上时,深深感受到“全球化”对中国无孔不入的影响——酒店前挺拔的“圣诞树”,商店里的“铃儿响叮当”歌声,特别是三五成群前往广场或酒吧狂欢的人群,与笔者在纽约和伦敦时见到的“圣诞节”的情形别无二致,可谓是“环球同此凉热”。

不过,“中国式圣诞节”更接近于一个世俗化、商业化的狂欢节,与宗教关联度不大。其最大动力,来自那些具有超敏锐市场嗅觉的商家,如商店、酒店以及厂家,利用“圣诞节”赚个盆满钵满。特别是,绝大多数参与者,尤其是年轻人,都是把“圣诞节”狂欢视为纾解现代生活压力的机会,或寻找一个快乐的理由,如购物、聚餐、唱歌跳舞、约会等。

正是因浓厚的世俗化、商业化、娱乐化特征,“中国式圣诞节”引发了激烈争议。有人指责它对基督教的宗教神圣性构成挑战,更有人批评它对中国的文化纯洁性造成冲击——后者通常被称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2006年12月,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10位博士生曾联名发出呼吁,希望中国人能“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议不信基督教的民众慎过“圣诞节”。

笔者更为同情“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观点。按照美国学者诺姆·乔姆斯基等人的“新帝国主义理论”,先是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大行其道,继之以商业化、娱乐化的“圣诞节”广为流行,最后是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冕而王,正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推行“文化霸权”的重要方式。相反,其他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则面临瓦解局面,导致人类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文化日趋同质化,即“西方化”甚至“美国化”。

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非基督教国家,如东正教的俄罗斯、印度教的印度、伊斯兰教的沙特阿拉伯,都对外来的“圣诞节”抱以警惕的态度。就连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传统的基督教国家,也有不少民众希望保持本国“圣诞节”的宗教性和传统性,而不是一味拥抱商业化、娱乐化的“美国式圣诞节”。的确,欧洲早期的“圣诞老人”衣着五颜六色,但美国可口可乐公司1931年把红色变成圣诞老人的标志性颜色。

中国人反思“圣诞节”问题不是新现象。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中国学者指出,基督教独占“圣诞节”称谓,对其他宗教显失公允。50年代,大儒唐君毅先生曾撰写多篇文章,指出“圣诞”是类名或公名,而“耶稣圣诞”、“孔子圣诞”等都是私名或专名,不宜用“圣诞节”专指“耶稣圣诞”,并建议各界尤其是官方、媒体等公共资源保持价值中立,对基督教“圣诞节”采用“耶诞节”、“耶稣圣诞节”的称谓,以免对其他宗教信徒造成情感上的伤害。事实上,民国时期的大部分学者,如鲁迅、胡适、梁启超、陈寅恪等,都使用中性的“耶诞节”称谓。直到今天,港台地区的官方机构和报刊杂志,仍有相当一部分沿用这一中性称谓。

当然,把基督教的“圣诞节”正名为“耶诞节”或“耶稣圣诞节”,只是一个逻辑修辞的问题,虽然体现了宝贵的文化自觉意识,但却很难阻止商业化、娱乐化对年轻人的诱惑。鉴于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民国时期陶希圣等上百名学者曾联名发出呼吁,希望能把孔子诞辰日打造成“中国圣诞节”。50年代,大儒钱穆先生进一步指出,孔子诞辰日在官方层面可设“中国教师节”,在社会层面则宜过“孔子圣诞节”。近年,更有人提出,要对“孔子圣诞节”或“中国圣诞节”进行适当的商业化、娱乐化包装,以便激发年轻人的参与兴趣。

令人欣慰的是,前不久多个视频和文章证实,教育部2011年答复凌孜等11名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时曾表示,原则同意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国教师节,并将积极推动修改《教师法》,尽快解决更改教师节日期的问题。

不过,如何在社会或民间层面,打造一个既具有礼仪神圣性,同时又对年轻人具吸引力的“孔子圣诞节”,恐怕还要走很长的路,需要各界凝聚共识,合力探索和推动。

无论如何,与其将“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倡“慎过耶诞节”的呼吁,以及打造“孔子圣诞节”的探索,视为“顽固不化”或“盲目排外”,毋宁对其抱以宽容态度。毕竟,包括“孔子圣诞节”在内的多个“圣诞节”共存共荣,而不是“耶稣圣诞节”一枝独秀,更接近于一种理想的文化多样性生态格局,更符合各种文化和谐相处的“各有其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黄金法则。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