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勿让假日经济变为“宰客经...   [3452]
  唯冠咬苹果 两败俱伤   [2812]
油品致霾,是谁在“要钱不要命”?
来源:侨报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2/1/2013      点击次数:6454

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1月31日表示,炼油企业是雾霾天气直接责任者之一,但这并非因油企质量不达标,而是中国标准不够,目前只有北京推行含硫量在10ppm以下的欧Ⅴ,但全国普遍为150ppm的欧Ⅲ,标准不提高设备改造就上不去。

过去两周大陆多个重点城市陷入“雾霾危机”,有关数据显示,全国霾面积已扩至143万平方公里。痛定思痛之下,炼油企业终于不再“闷声大发财”,开始承认油品标准不高加速了雾霾天气的形成和扩散。然而,承认是一回事,能否改进却又是一回事——解读中石化董事长的言下之意,要想改变油品含硫量超出欧洲标准15倍的现状,似乎惟有“油价提升、设备改造”这一条路可走。

雾霾天气挥之不去,后果堪忧。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据研究,PM2.5每立方米增加10个微克,呼吸系统疾病的住院率可以增加到3.1%,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谁都跑不掉!那么,油品致霾究竟是谁在“要钱不要命”?

“为国为民、劳苦功高”的炼油企业,自然不会认为这是自己的错。其逻辑很是简单:这些年,油企每次涨价,社会公众就群情鼎沸、骂娘不止;那么,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消费者不愿被“持续割肉”,咱也就不急于让油品标准跟“国际接轨”。

“劣油凶猛”的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真相?其实,围绕着油品质量升级的博弈,在中国已经长达十年之久。从对相关行业专家和机构的调查看,中国油品质量升级困难的背后,与其说是石油企业的技术障碍,倒不如说是经济问题。“油品升级也应提升油价”的论调,更可看作是油企对既得利益的死争不放;事实上,石化巨头们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迅即提高油品质量。

对于某些垄断企业“无利不起早”的胁迫心态,网民的评论很是尖锐犀利、不留情面:这个妈当得,以前成天惯着,现在孩子在外面挨骂了,反倒怪起老妈管教不严了。话糙理不糙,以往想要涨价的时候,总是动辄拿“国际惯例”说事;如今要其为改善空气质量作些贡献了,却又反而对“国际惯例”置之一旁了。

油企负责人既已承认油品致霾这一祸因,那么当务之急,是“钱命关天”,还是“人命关天”,答案不言而喻。近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指出,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要“让人民看到希望”,油企可以担负的责任之一,就是油品标准别再钻进“钱眼标准”。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