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打击“李鬼大学”要根除“...   [7447]
  陈光标的慈善正在广告化   [6962]
  翻出郭美美的“底牌”来   [7936]
  世界杯猜想   [7624]
  事业单位改革能否纠偏教师...   [6102]
  提升文化形象不能靠出国“...   [5232]
  落马官员为何多好“通奸”...   [5583]
  印度股市领涨劲头足 市场...   [7405]
  中国古玩市场 只见浑水不...   [4052]
  为“肥胖的中国”呐喊   [5318]
  高铁让新疆与北京更近   [6736]
  给企业减负,老话题要有新...   [5097]
  中国“绿卡”,提升国家实...   [4113]
  7000人旅行团,求你别...   [6082]
  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 买...   [7391]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是...   [6468]
  郭施亮:提防A股低市盈率...   [5303]
  财政花钱会让奶粉更安全吗...   [5073]
  洋奶粉有新规,国产奶粉何...   [5779]
  证监会为何如此“放纵”I...   [7265]
  中国房地产会崩盘吗?   [8395]
  去掉机关食堂的机关才是走...   [8221]
  “药儿园”事件引发的法律...   [7105]
  以色列外交官罢工因“差钱...   [5823]
  原油市场不放开难争国际定...   [7193]
  新闻分析:西方制裁能否压...   [5596]
  政府、央行该不该出手救房...   [4662]
  客机失联能警醒民航业吗   [6084]
  "请不要相信这人的话!"...   [4219]
  没了审批 监管要跟上   [5882]
灾区救援需整合官民力量
来源:侨报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4/24/2013      点击次数:4752

四川芦山大地震的救援行动进入第五天,尽管已过了黄金救援72小时,一线的排查救助工作仍没有停下,人们祈祷能有更多生命的奇迹发生。截至23日晚,地震遇难人数已升至193人,失踪25人、伤者1.2万余人。与死神赛跑的这场攻坚战虽离终点越来越近,但哪怕还有几步就还有希望。

短短5年间,中国经历了三次强震的袭击,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以及今次的芦山地震。每一次震灾中,悲伤的面孔催人泪下,撕裂的家园令人心碎,生命财产损失难以估量。但逝者安息,生者前行。在灾难后“雄起”,在灾难中成长,是生者对逝者最好的告慰和祭奠,也是一个民族反思自省品德、自我修复能力的体现。

从本次地震的救援表现看,前两次地震中积累的经验已经开始显现积极效果,以人为本的救灾理念为生命赢得了时间:官方第一时间启动一级救灾响应,救援部队一小时内奔赴灾区,后续增援渐次展开;民间踊跃参与救助,为灾区鼓与呼,延续了2008年汶川地震的志愿者精神……这些收获了海内外媒体的一致赞扬。

然而,救援速度、救援热情不等于救援效率,救援规模、救援能力不意味着救援有效性。根据近两日媒体从前线发回来的报道,救援资源分配不均是问题之一。

比如,重庆市某越野救援队奔赴重灾区、震中芦山县的龙门乡与太平镇时却扑了个空,当地救援工作接近尾声;当多数目光都集中在芦山县时,毗邻的天全县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还有不少希望救援能关注某个地区的呼救。一些参与过汶川救援的志愿者,此次也撰文呼吁“寂静无声的地方,灾情也许更严重”、“不要忽视震中之外的地方”。

一边是救灾盲点,一边是重复救灾,在十万火急的时刻,都是对生命的浪费和贻误。再联系过多民间力量涌向灾区导致道路拥堵的问题,共同暴露了中国灾后救援机制依然不够完善,灾情信息缺乏有效整合,民间、官方救援力量还不能很好协调对接,导致了信息混沌下的救援无序。

这个机制如果不理顺,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遇到救灾物资分配混乱的问题,即有的地区物资过剩,造成浪费,有的地区缺衣少食,灾民受罪。

一个良好的势头是,民间救援力量已经感觉到“各自为政的救援”危害大,开始寻求改变。“云公益”概念应运而生,通过微信搭建起的“成都公益圈”救援平台在地震当日诞生,目前已有数十家民间机构加入,并吸引了红十字会等官办慈善机构。由于有一个统一的协调平台,分工明确,资讯更新、救援调动、物资管理调配等有条不紊,改变了志愿者们“救助不知从何入手”的状况。

面对地震这样破坏性大的灾害,政府必然是救援第一主力,但民间力量机动灵活、信息灵通,在某些方面有独到的专业经验,可以弥补一些救援死角。所以,官方救灾指挥部与民间“云公益”中枢应当建立顺畅的衔接机制,官方为主、民间为辅,建立互信,信息共享,协同作战。一切,为了灾区。

救援机制的完善,是为了在震灾发生后尽可能高效地挽救生命。在平常要重视的,便是未雨绸缪,在防灾减震方面下足功夫。

芦山“震痛”,再一次提醒中国救援机制与防灾机制的双转变。这一刻的自省与成长,乃是为了未知的下一刻更成熟,能把创伤降到最低。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