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微信收费之争当回归市场   [3959]
  中国股市改革红利何在?   [6983]
  非典十年,救赎仍未完成   [5213]
  牺牲亲属移民将产生“负能...   [7165]
  让暴行曝光,欢迎为东京审...   [5737]
  一群死猪的“奇幻”漂流   [6207]
  中国楼市“亚健康”牵动世...   [7353]
  关注中国两会,期待更多“...   [7583]
  市长可以不跪留   [4792]
  扶贫特区须走出扶贫怪圈   [5109]
  奶粉限购该让谁脸红?   [7243]
  春节不要虚火要真火   [3629]
  拯救天空 中国不能再耗6...   [8075]
  油品致霾,是谁在“要钱不...   [6454]
  山口访华,中国应对展现“...   [7263]
  第二任开启 奥巴马站在历...   [5708]
  社会心态蓝皮书PK国家健...   [5719]
  开源节流是美国未来的主旋...   [6509]
  美国“对华陷阱”,无法掀...   [4618]
  突击花钱是否违规,解释权...   [7992]
  中华文化应有自己的“圣诞...   [5071]
  还有多少“官亲”在楼市吸...   [8463]
  韩国女总统“知华”未必“...   [5018]
  朝鲜放卫星 制裁有何用?   [7451]
  从两个词解读“习时代”内...   [6205]
  人民币升值难持续???   [4803]
  “房婶”生财“无间道”引...   [6059]
  华裔国会众议员的“阴盛阳...   [6423]
  怎样留住富人的消费   [6751]
  穿上“洋马甲”救不了乳品...   [4817]
投资保增长,宜舍“铁公机”建“好医院”
来源:侨报网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7/25/2013      点击次数:6042

7月16日,北京儿童医院急诊量近1.13万人次,再次刷新单日门诊量最高值,充分反映出北京儿科专业门诊供应严重不足的窘境。据报道,这两家儿科机构日常门诊患者八成都是外地儿童。这不仅说明北京儿科专业机构设置不足,更表明大陆各地普遍缺乏对儿科医院建设的重视。当然,不仅儿科医院人满为患,北京几乎所有的大医院时刻都被外地患者挤满。

看病难,吃药贵,表面看是医疗体制问题,其根本还在于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和配置不均衡,要改变这一状况,除了改革体制,更要增加医疗供给。

增加供给的政策能否见效,仍是未知数

近来舆论关注焦点是新一届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而新政策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加供给,但如何增加供给仍有很多问题要探讨。

中国经济喊了二十年“调结构”,但理性的政策主张常常被现实需要所打断,大好时机一再丧失,如何完成经济指标和政治任务最终还是成为制定各项政策的硬杠杠。目前中国经济出现困局,就是政策长期妥协的结果,去杠杆、去产能,乃至去管制,实际成为新政府不得不为之的政策选项。

尽管新政强调结构调整重要性,并一再声言不再出台大的刺激政策,但“宏观调控上下限”的思维,依然为刺激政策留下了缺口。

当然,上下限的说法具有很大进步,特别是调控下限设定为保就业与稳增长,而且将保就业放到更重要位置,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不排除最终也可能重新演变为保增长。新华社前不久发文称,7%增长率是必须的,这实际暗示经济政策还是绕不过政治目标。

鉴于中共十八大确定的经济翻番目标不可更改,因而保持一定GDP增速仍是本届政府核心任务,问题是,如何确保7%的增长率。

国务院近日出台了新的刺激供给政策,包括给小微企业免税,促进贸易便利化,改革铁路投融资制度等,这些鼓励供给端的政策显然比单纯增加需求要有效率,这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在前进,但由于实业投资缺乏动力,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以及国内资金供给相对紧张,这些改进供给的政策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仍是未知数。

一旦年底经济增速出现下滑,考验政府改革决心的时候才会到来。新政府主张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方案或许在四季度出台,届时如果经济下降明显,城镇化投资会不会成为投资型经济的升级版,也是难说的事情。

转变“铁公机”投资,鼓励投资医疗卫生等服务业

这就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在消费增长有限情况下,政府要实现7%的最低增长率,最终还得靠投资拉动,那么投资能否成为新型投资就成为关键。

从历史经验看,拉动增长最快的投资是“铁公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带动产业链增长,也改善基础设施,长期利国利民,但这样的投资也有弊病,如建成项目利用率低、对就业增长拉动有限等。因此,若非要靠投资拉动增长,则应改变旧有“铁公机”思路,将资金投向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产业。本届政府提出发展服务业思路,这无疑是一个重要选择。如果以增加就业来选择投资项目,那么投资服务业就是最好的选择。

从现有情况看,大范围增加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投资,是更为明智的投资选项,包括推动养老社区和幼儿园建设,都是既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增长,又可以吸收大量就业,同时直接改善民生的投资项目。想想看,如果每个省建立四五家高水平儿童医院,每个县医院的医疗设备达到三甲医院水平,这会是一项很大的投资计划。当然,困难在于若政府投资,所需资金哪里来?同时官员寻租的机会也不比一般基建项目多。

增加投资的最好方式显然不应靠政府投资,而是鼓励民间投资,这需要进一步改善供给政策,才能达到定向增加供给的效果。不管怎样,非要增加投资,那就来点实惠的。

从宏观调控方式看,如果将“调控上下限”分别设定为物价指数和就业率两个指标,剔除GDP增长率,才算是真正有所进步。从这点看,还不到给“克强经济学”叫好的时候。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