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中国的财富谁也带不走   [8114]
  美国不当世界警察:化解叙...   [6107]
  苹果变平庸 美国创新力并...   [8443]
  中石油高管被查警示央企改...   [8402]
  阿里APP“来往”、网易...   [8253]
  中国何时能真正战胜日本?   [6053]
  微信骚扰用户、危及社会安...   [8347]
  书写汉字 亦可传承中国传...   [4917]
  中国人走出国门 可别“衣...   [5739]
  北京担心债务与房价危机共...   [6552]
  “只想和你睡觉”的富豪相...   [5925]
  投资保增长,宜舍“铁公机...   [6042]
  齐默曼案:应以和平来赢得...   [7059]
  “洋中药”受宠背后:窝里...   [6829]
  “江水泡饭”:千万别拿习...   [7314]
  “房产热”致经济危机,中...   [6324]
  从“高房价有利穷人”论透...   [5309]
  在美国卖肉夹馍并不易 公...   [7598]
  “股改”不是体面地抢钱   [6358]
  重视公共安全从公交车抓起   [4971]
  求职拼爹找“关系”愁煞毕...   [8361]
  重建中国人“资源观”当从...   [7072]
  少年“强”,则中国“强”   [4874]
  奶粉之战别靠最严标准   [6320]
  食品安全关乎大国形象   [7418]
  大陆乡村幼儿园仍处在监管...   [5109]
  中国不妨学学美国的外交战...   [6072]
  灾区救援需整合官民力量   [4752]
  留学生来美 不可因噎废食   [4227]
  面对禽流感 中国可以更从...   [6213]
投资保增长,宜舍“铁公机”建“好医院”
来源:侨报网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7/25/2013      点击次数:6042

7月16日,北京儿童医院急诊量近1.13万人次,再次刷新单日门诊量最高值,充分反映出北京儿科专业门诊供应严重不足的窘境。据报道,这两家儿科机构日常门诊患者八成都是外地儿童。这不仅说明北京儿科专业机构设置不足,更表明大陆各地普遍缺乏对儿科医院建设的重视。当然,不仅儿科医院人满为患,北京几乎所有的大医院时刻都被外地患者挤满。

看病难,吃药贵,表面看是医疗体制问题,其根本还在于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和配置不均衡,要改变这一状况,除了改革体制,更要增加医疗供给。

增加供给的政策能否见效,仍是未知数

近来舆论关注焦点是新一届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而新政策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加供给,但如何增加供给仍有很多问题要探讨。

中国经济喊了二十年“调结构”,但理性的政策主张常常被现实需要所打断,大好时机一再丧失,如何完成经济指标和政治任务最终还是成为制定各项政策的硬杠杠。目前中国经济出现困局,就是政策长期妥协的结果,去杠杆、去产能,乃至去管制,实际成为新政府不得不为之的政策选项。

尽管新政强调结构调整重要性,并一再声言不再出台大的刺激政策,但“宏观调控上下限”的思维,依然为刺激政策留下了缺口。

当然,上下限的说法具有很大进步,特别是调控下限设定为保就业与稳增长,而且将保就业放到更重要位置,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不排除最终也可能重新演变为保增长。新华社前不久发文称,7%增长率是必须的,这实际暗示经济政策还是绕不过政治目标。

鉴于中共十八大确定的经济翻番目标不可更改,因而保持一定GDP增速仍是本届政府核心任务,问题是,如何确保7%的增长率。

国务院近日出台了新的刺激供给政策,包括给小微企业免税,促进贸易便利化,改革铁路投融资制度等,这些鼓励供给端的政策显然比单纯增加需求要有效率,这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在前进,但由于实业投资缺乏动力,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以及国内资金供给相对紧张,这些改进供给的政策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仍是未知数。

一旦年底经济增速出现下滑,考验政府改革决心的时候才会到来。新政府主张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方案或许在四季度出台,届时如果经济下降明显,城镇化投资会不会成为投资型经济的升级版,也是难说的事情。

转变“铁公机”投资,鼓励投资医疗卫生等服务业

这就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在消费增长有限情况下,政府要实现7%的最低增长率,最终还得靠投资拉动,那么投资能否成为新型投资就成为关键。

从历史经验看,拉动增长最快的投资是“铁公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带动产业链增长,也改善基础设施,长期利国利民,但这样的投资也有弊病,如建成项目利用率低、对就业增长拉动有限等。因此,若非要靠投资拉动增长,则应改变旧有“铁公机”思路,将资金投向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产业。本届政府提出发展服务业思路,这无疑是一个重要选择。如果以增加就业来选择投资项目,那么投资服务业就是最好的选择。

从现有情况看,大范围增加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投资,是更为明智的投资选项,包括推动养老社区和幼儿园建设,都是既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增长,又可以吸收大量就业,同时直接改善民生的投资项目。想想看,如果每个省建立四五家高水平儿童医院,每个县医院的医疗设备达到三甲医院水平,这会是一项很大的投资计划。当然,困难在于若政府投资,所需资金哪里来?同时官员寻租的机会也不比一般基建项目多。

增加投资的最好方式显然不应靠政府投资,而是鼓励民间投资,这需要进一步改善供给政策,才能达到定向增加供给的效果。不管怎样,非要增加投资,那就来点实惠的。

从宏观调控方式看,如果将“调控上下限”分别设定为物价指数和就业率两个指标,剔除GDP增长率,才算是真正有所进步。从这点看,还不到给“克强经济学”叫好的时候。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