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中国的财富谁也带不走   [8114]
  美国不当世界警察:化解叙...   [6107]
  苹果变平庸 美国创新力并...   [8443]
  中石油高管被查警示央企改...   [8402]
  阿里APP“来往”、网易...   [8253]
  中国何时能真正战胜日本?   [6053]
  微信骚扰用户、危及社会安...   [8347]
  书写汉字 亦可传承中国传...   [4917]
  中国人走出国门 可别“衣...   [5739]
  北京担心债务与房价危机共...   [6552]
  “只想和你睡觉”的富豪相...   [5925]
  投资保增长,宜舍“铁公机...   [6042]
  齐默曼案:应以和平来赢得...   [7059]
  “洋中药”受宠背后:窝里...   [6829]
  “江水泡饭”:千万别拿习...   [7314]
  “房产热”致经济危机,中...   [6324]
  从“高房价有利穷人”论透...   [5309]
  在美国卖肉夹馍并不易 公...   [7598]
  “股改”不是体面地抢钱   [6358]
  重视公共安全从公交车抓起   [4971]
  求职拼爹找“关系”愁煞毕...   [8361]
  重建中国人“资源观”当从...   [7072]
  少年“强”,则中国“强”   [4874]
  奶粉之战别靠最严标准   [6320]
  食品安全关乎大国形象   [7418]
  大陆乡村幼儿园仍处在监管...   [5109]
  中国不妨学学美国的外交战...   [6072]
  灾区救援需整合官民力量   [4752]
  留学生来美 不可因噎废食   [4227]
  面对禽流感 中国可以更从...   [6213]
北京担心债务与房价危机共振
来源:侨报网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8/1/2013      点击次数:6552

8月1日,中国审计署开始对政府性债务全面审计,包括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摸底。

早在2011年,审计署曾经对省市县三级政府债务做过一般性审计摸底,但结果至今没有公布。到底是没有摸清事实,还是不敢揭开盖子,无法确定。不过从政治角度看,要是没问题,早就当政绩宣传了。

在中国审计署启动债务审计前,底特律市政府宣布破产,西方舆论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很可能会步底特律政府后尘。此后中国迅速启动债务审计,这一方面意味着地方债务问题令人担心,另一方面也表明新政府想搞清家底,分清责任,避免不黑不白。从情况看,中央政府对债务情况心中无底,对现有统计数据更是不信任。此前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推算过地方债的大致规模,但差别很大,数据相差最高达3倍,凸显地方债务结构的复杂性和隐蔽性。

按照中国现有政治制度,地方政府破产可能性近乎为零,但地方债理论违约概率会很高。如果地方债出现大规模违约,必然牵扯到银行流动性管理,即便地方债可以展期,借旧还新,仍可能影响到银行的资产配置和资金链,导致银行系统出现支付危机。

中国经济集聚的两大危险点是地方债和房地产,不幸的是,地方债又和房地产联系密切。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进行还债,这也意味着,一旦土地财政枯竭,或者是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到地方政府卖地收入,那么地方债危机就会全面引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房地产问题也是无可奈何,既担心泡沫破裂殃及地方政府和银行,又担心泡沫继续膨胀引发危机。

因此,化解地方债风险和消除房地产泡沫成为新政府的两大难题。由于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导致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这让地方政府雪上加霜。如果说,维持一定增速有政治要求的话,那么经济上也需要维持一定增长,以保证地方政府获得稳定财政收入。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强调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基调,把“稳增长”放在首位,这是现实主义的政策选择。历史经验看,无论政治制度如何,政府都会把经济稳定放在第一位,这往往与执政地位密切相关,这也是中国结构调整二十年动静缓慢的原因,也是“4万亿”政策出台的逻辑基础。

由于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务风险的担心在增加,很可能延缓结构调整步伐,也对房地产调控心存忌讳。政治局会议没有提到房地产调控,强调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这被房地产界认为是大利好,此种看法实际很短视。从中长期看,货币政策回归中性,银行去杠杆,总体上流动性偏紧,因而房地产长周期调整即将到来。目前政府不提房地产调控,实际具有功利主义想法,因为政府担心房价下调不仅影响银行,而且助推地方债出现支付危机,二者共振导致银行系统出现大的风险。从更深层次看,新政府不想为房价崩盘埋单,由市场自己刺破泡沫,那么成本自然由市场承担。

当然,如果银行出现支付危机,依靠增发货币也能维持金融体系稳定,但政府真正担心的是居民预期逆转。如果银行支付问题严重,要依靠央行救济支撑,那么在美元QE退出背景下,可能引发全民性的兑换美元热潮,从而诱发银行出现真正的崩盘危险。

现在中央政府和学界都担心地方政府缺乏还债意愿,由于官员安排制度存在缺陷,地方权力首长只考虑短期经济利益,而不考虑未来偿债能力,甚至根本就想让中央财政埋单。他们深信,政府不会破产,他们对中央政府的信心比黄金还要坚定。

如果中央政府能够逐渐消解债务风险,也就不会惧怕房地产泡沫破裂,而是让市场自己去抚慰伤口。在这个过程中,恼人的问题是,因为货币超发造成要素价格扭曲,实体经济没有吸引力,因而政府要增加财政收入还得靠投资驱动,但民间投资启动困难,政府忍不住又要拿出那只“闲不住的手”。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大。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