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中国的财富谁也带不走   [8114]
  美国不当世界警察:化解叙...   [6107]
  苹果变平庸 美国创新力并...   [8443]
  中石油高管被查警示央企改...   [8402]
  阿里APP“来往”、网易...   [8253]
  中国何时能真正战胜日本?   [6053]
  微信骚扰用户、危及社会安...   [8347]
  书写汉字 亦可传承中国传...   [4917]
  中国人走出国门 可别“衣...   [5739]
  北京担心债务与房价危机共...   [6552]
  “只想和你睡觉”的富豪相...   [5925]
  投资保增长,宜舍“铁公机...   [6042]
  齐默曼案:应以和平来赢得...   [7059]
  “洋中药”受宠背后:窝里...   [6829]
  “江水泡饭”:千万别拿习...   [7314]
  “房产热”致经济危机,中...   [6324]
  从“高房价有利穷人”论透...   [5309]
  在美国卖肉夹馍并不易 公...   [7598]
  “股改”不是体面地抢钱   [6358]
  重视公共安全从公交车抓起   [4971]
  求职拼爹找“关系”愁煞毕...   [8361]
  重建中国人“资源观”当从...   [7072]
  少年“强”,则中国“强”   [4874]
  奶粉之战别靠最严标准   [6320]
  食品安全关乎大国形象   [7418]
  大陆乡村幼儿园仍处在监管...   [5109]
  中国不妨学学美国的外交战...   [6072]
  灾区救援需整合官民力量   [4752]
  留学生来美 不可因噎废食   [4227]
  面对禽流感 中国可以更从...   [6213]
中国人走出国门 可别“衣食足而失礼仪”
来源:侨报网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8/4/2013      点击次数:5739

近日,在网上流传着一组中国旅客在卢浮宫水池中泡脚的照片,这些照片引起了广泛讨论。很多人认为这种行为是中国旅客素质不高的行为,给中国人丢脸。但也很多人认为,据卢浮宫管理人员说,西方人也在卢浮宫水池泡脚而且人数更多,因此不必对中国旅客的行为在道德上上纲上线。还有的认为,即便这些中国旅客行为不当,也只是个体行为,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整体形象。

无独有偶,前不久,美国华人媒体也披露有华人自带杯子在超市接须付费的饮料喝,在美华人中引起议论。

个体行为会给族群形象抹黑

在卢浮宫水池泡脚,行为不雅,给人素质不高的印象;不能说因为有西方人泡脚,中国人泡脚就不能批评。中国人在海外旅行的不当行为招致很多批评,就算责之切,总体上也是出于爱护之心。至于华人在美国超市违规接饮料的事情,同属素质不高的现象。华人在美国,绝大多数人在融入本地社会的时候形成并保持了良好素质,但也有一些人素质不高,例如不守交通规则,爱贪小便宜等,在新老移民中都确实存在着。

这些人的行为能不能代表中国人和华人的形象?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生物人,而是社会人。一个人的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群体和族群的形象,但是每个个体实际上都是一个集体的组成部分,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给这个国家或者族群打上印记。习惯上,在海外,对中国人或华人的某种不良行为,人们常常会简单地说那是个中国人或者那是个华人。客观上印记一多,整体形象就会被贴上标签。因此,素质不高的个人行为,必然影响整个群体和族群的形象。

“衣食足而失礼仪”的三种表现

中国有句古话:衣食足而知礼仪。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起飞,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出国旅行人数大增,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在海外却留下素质不高的印象,以至中国外交部要专门发布中国人出门礼仪注意事项。

“衣食足而失礼仪”,可以分成几种,有的是早先的环境影响和历史文化条件的局限,如大声说话等;有的是明知这些做法不好或者不对,但是不想约束自己,如乱扔垃圾;还有极少数则是故意为之,以为自己有钱,财大气粗不把别人的规定和习俗放在眼里,做事随心所欲。这些因素在海外旅行的国人中存在,也在海外居住的华人中存在。

正因为每个个体是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体的不良行为会影响群体的整体形象,反过来,群体形象若不佳,个人的形象也会受到影响,并可能导致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所以每个中国人或者华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可能会影响中国人或华人的整体形象,出行在外就会招致种种偏见。

中国是礼仪之邦,现在因为海外旅客的不良行为,礼仪却成为一个重大议题。礼仪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个人的礼仪行为,对群体来说,可以折射文明程度和道德风尚水准。中国人和华人都要认真重视这个问题,每个人从自己做起,遵守行为规则,培养自控能力,做到自尊自信。有利于中国人和华人的整体形象的行为,就是有利于中国人和华人自己的行为。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