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打黑,更要打掉刘汉们的“...   [4812]
  民间借贷,春天真的来了   [7528]
  “中国式扫黄” 背后的灵...   [7078]
  文物回归,哪种方式最好?   [6151]
  “中国制造”不怕苛责   [8447]
  习近平的威权为体与亲民为...   [7113]
  七成美国人分不清约会与消...   [6358]
  泛政治化也会“一无所有”   [5223]
  中国软实力:增强不难,贵...   [6074]
  读书的总统   [6395]
  中国房产泡沫不能全怪伯南...   [6903]
  美国也重理轻文?   [5796]
  2014年中国一二线城市...   [7094]
  遏制公款吃喝关键在约束权...   [6223]
  美购物季节 亚裔成为消费...   [4717]
  学生成绩差 教师加薪可否...   [6349]
  美国消费者恢复消费信心   [4256]
  美国男性是视觉动物?妻子...   [5852]
  奥巴马医改伤害奥巴马   [4698]
  恒大崛起能否拯救中国足球...   [8063]
  金融专家:人民币国际化尚...   [8221]
  李嘉诚走了,罗杰斯来了 ...   [9470]
  谈钱如何不伤感情?霍家应...   [7254]
  官员欠账吃猪蹄是哪种“风...   [4087]
  中国“绿卡”别中看不中用   [7013]
  中国客踏草坪——宾至如归...   [4582]
  危机现曙光?奥巴马与国会...   [6625]
  中国改革需要超越“区”观...   [4172]
  在天安门广场能看到什么   [6331]
  双汇收购案 能否为中国带...   [7282]
在天安门广场能看到什么
来源:侨报网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10/1/2013      点击次数:6331

黄金周惯有的游客不文明现象又重演了,不过这次现身在天安门广场。就在中国国庆节的10月1日,11万人聚集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当天清晨的升旗仪式,但曲终人散,广场上被清扫出约5吨重的垃圾。

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已成为大陆民众“北京游”的一个热门项目。升旗仪式的庄重威严,更有天安门这个独一无二的国之中心。百闻不如一见,从这一点来说,其与名胜景区并无二致,都是出于人们的好奇心理;不过,升旗仪式所兼具的爱国教育功能,决定了看升旗就不单单是看热闹,已经掺杂了民众对国家认同的情感。

所以,正如本报记者当天所见证的那样,在天安门广场国庆秋寒之夜,来自各地的游客,有在广场上相拥取暖的学生情侣,也有地下通道中席地而睡的一家四口,他们只为能占到一个好的观看位置;而在升旗当天,纵使浓浓空气,濛濛细雨也依然人涌如潮。

然而,国歌余音尚回荡在空中,仪式上的肃穆庄严却并没有让人们对这片具有政治和历史象征意义的广场倾注更多尊重,他们用“实际行动”将展示了一个现实——热血汹涌之后的率性、随意丢弃垃圾习惯依然故我。这已不是天安门广场第一次在国庆之日“劫难”: 2002年,游人给40万平方米的广场留下了60余万块口香糖残渣;2003年,这里每天超过10吨的垃圾让环卫工人不堪重负。天安门广场如此,更遑论中国各地的其它大小景点了。

虽然,既不能因为丢垃圾就否定观礼者的爱国情感,也不能用游人文明素养的多寡来衡量其爱国情感的高低。但要说公民对国家的情感与公民素养、公德毫无关系,似乎也不对。爱国反映的是个体对集体的情感,公德展示也是个体对集体规则尊重。爱国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洞口号,而是通过公民日常的公德行为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的公德意识其实就是爱国情感的“度量器”。人们很难相信,一个对周边的人、对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漠不关心者,其爱国情怀会高到哪里去。

撇开“爱国”这样的严肃话题,回到旅游层面,中国人养成“文明游”好习惯,能否从天安门开始?能否从家乡游、国内游做起?可以说,天安门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从这个窗口,外界究竟能看到什么?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