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长江鱼们的眼泪   [3736]
  该给“刘洋热”降降温了   [4093]
  希腊真会出局吗?   [4726]
  破除隐性歧视 华人还任重...   [3307]
  不结盟求聚力 “上合”...   [3281]
  让敬业成为习惯力量   [5603]
  官员“平民秀”为何受关注   [3859]
  不舍“小家” 才有“大家...   [1632]
  敢于承担责任的英国银行咋...   [3265]
  万达并购:美中文化交流期...   [2904]
  大学无需“造富榜”攒名   [3924]
  政策市,靠不住   [5041]
  缺乏公民意识 改“村”为...   [3695]
  要入名校,请先寄身公厕   [5436]
  中国股市应实现“四个平衡...   [6874]
  货币存量决定房价走势   [5391]
  中国人“围观病”何以百年...   [5109]
  高校减招能提升教育质量吗...   [3794]
  怎样打赢“稀土保护战”?...   [4172]
  “烟草”得奖,“科学”蒙...   [4908]
  如何跑赢“老龄化”   [3502]
  意大利赴华打假思考   [4329]
  家族企业别被“世袭制”难...   [3078]
  开放的中国需要开放的国籍...   [2316]
  学雷锋要有新意   [4518]
  成也山寨 败也山寨   [2048]
  赴港产子疏与堵   [3941]
  欧债危机给中国的警示   [1461]
  公车限行还应“限购”   [1072]
  日本为何逢“春节”就拿钓...   [2104]
超标办公楼是在挖谁的“墙角”?
来源:侨报网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12/2/2014      点击次数:7104

中国政府出台了《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欲解决长期被外界诟病的机关单位办公楼超标问题。对一个政府和一个执政党来说,将自己与民众疏离开来的“手段”有很多,而用民众的纳税为自己大修超豪华办公楼便是相当有效的一种。今日有此标准出台,但愿它能通过严格的执行挽回那些因豪华办公楼宇而被冷却的民心
有大陆媒体对近年被曝光的豪华政府办公楼做了盘点,初步觅得26座大楼,其中13座造价超亿元(人民币,下同),最贵的超过40亿。且26座办公楼里有4座是国家级贫困县们的杰作。

济南市政府办公楼龙奥大厦便是那座造价40亿元的办公楼,被誉为排在美国五角大楼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单体建筑,着实是“大手笔”。这种大手笔不是每个地方的政府都有能力做出的,比如国家级贫困县内蒙古宁城县就只能“可怜巴巴”地拿出2亿元建办公大楼。

40亿也好,2亿也罢,这钱是真金白银地花出去了,但那些大楼却跟民众的日子没有半点关系。如果一定说有关系,那也不过是让那些到政府办公楼门口上访的民众感受到更大的心里落差。

如此巨额的投资,往往跟当地民众的平均生活水平构成鲜明反差。在许多民众还在为住房、医疗和孩子教育的高额费用头疼的时候,这些豪华大楼分明在政府和民众之间画出了一道界限,提醒大家,官僚和民众究竟有何不同。

民众对此当然是不满的,但再不满,豪华办公楼也还是在各地拔地而起。民意终极是无法阻止官印在建楼审批上落下的。有什么办法呢?官员们可以随便花财政的钱,所谓的财政计划对他们往往无法构成束缚,所谓的各种监督也压根监督不了办公楼审批和建设的各个环节。权力既然不受制约,它就一定会加倍吞吃资源。而且,当受益者为官员群体时,这种占有资源的过程还可以从地下转到地上,堂而皇之地做给外界看,丝毫不在意民众的任何指责。

官员们不但不理指责,甚至将这种吞吃资源的方式贴上各种渲染权力的标签,比如有些地方甚至把大楼建成“天安门”和“白宫”的样子。这种做法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除了说明他们的极度的“权力崇拜”症外,还能说明什么?

在苏联的乡村中曾有一个规律,村领导家的房子总是整个村子里最气派的。苏联解体的原因复杂,但苏共灭亡的原因却非常简单,乡村里的这一景便可拿来说明问题。拿这个来做类比的目的是想做一个提醒,超标办公楼的问题绝非小事,那些心安理得地拿着百姓的钱甚至借着银行的钱把办公楼建得豪华、气派并为自己的办公室添加各种价格不菲的设施、房间的领导们真真是在做着“挖墙脚”的勾当。

至于他们挖的是谁的“墙角”,大家都心知肚明。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出台,这当然是好事。但这总会让人想起颁布了好多年却在之后长期没能真正发挥效力的公车使用标准。说到底,官员的权力如不受限制,那任何这种标准都难以发挥效力。如果财政继续没有任何制约,司法和舆论监督继续缺失,超标办公楼还会拔地而起。就算在反腐大潮下建楼的风气被遏制,其他的“超标”也还会存在的。

所以,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制度建设尚任重道远,民心的抚慰更需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标准》出台,社会更期待它能成为“硬约束”,有力地实施起来,而不是一根随意伸缩的橡皮筋。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