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勿让假日经济变为“宰客经...   [3452]
  唯冠咬苹果 两败俱伤   [2812]
网络有禁区 触网当谨慎
来源:侨报网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2/7/2015      点击次数:6044

在网络上捕风捉影、谣言惑众的时代该结束了。

 “微信十条”余热未退之际,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简称“网信办”)本月4日再发大招,出台《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外界称之为“账号十条”。相比“微信十条”更多的是对于公众账号的一般规范,“账号十条”对于普通用户触动较大,因为它意在规范的账号名称,已关系到网络世界的每一个个体。

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证一样,账号就是人们在互联网世界的通行证,不同的是,互联网账号更为多样、更为复杂。官方负责人称,中国互联网发展繁荣的背后,是用户账号数量巨大、乱象突出的现实,有的假冒名人包括外国元首,如“普京”、“奥巴马”;有的假冒媒体误导公众视听,如“人民曰报”;更有的公然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可以说,中国互联网所有被公开批判的症结都可以从账号乱象中寻根究源。

治理互联网症结,需要顶层设计和法治化。去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网信办的“治网”组合拳,更是持续贯穿整个2014年。

此番“账号十条” 的面世,是依法治网的继续落实。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应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用户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并遵守“七条底线”,以此落实管理主体责任;对于个人使用者来说,在账号注册和使用过程中,应看到清晰的法律禁区。

似与网信办心有灵犀,中国最高法院同日发布的一份司法解释显示,微博、网聊记录等可作民事诉讼证据。这也意味着那个可以在网络上捕风捉影、谣言惑众的时代结束了,以后任何人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呈堂证供”。这一系列的举措表明,中国对互联网的管控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升,而这种提升,必将使中国的网络环境更加晴朗。

互联网已进入中国二十余年,造就了世界第一的网民规模,并将其触角伸及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曾经,这里是法外之地,线上的丑陋得不到惩罚,但在依法治网这场影响深远的大变革中,线上与线下实现有效融合,丑陋终将无所遁形。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