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中国药品价格改革:取消政...   [7322]
  中国股市不会听巴菲特指挥   [5196]
  导游为恶 谁在纵容?   [5012]
  中国:别再让消费者“雾里...   [7022]
  中国:以平常心看待公务员...   [7591]
  美“制造业回归”说易行难   [7414]
  世界不会有第二个新加坡   [7205]
  中国职业年金不应只有“体...   [5449]
  美国权力与智力日益脱节   [6177]
  俄罗斯新意识形态的历史魅...   [6812]
  中国:“买得起”应成楼市...   [6387]
  评论:从麦当劳看美国反“...   [6348]
  8成上海职场女性称未受歧...   [7459]
  治理官员“懒政”,要从小...   [6087]
  保加利亚新娘集市:十几岁...   [4795]
  韩国男性结婚平均花136...   [6174]
  中国人所买日本马桶盖大米...   [8912]
  刺破雾霾“穹顶” 关键在...   [5516]
  网络有禁区 触网当谨慎   [6044]
  经济利益和飞行安全,哪个...   [6205]
  赴韩整容,前面是捷径还是...   [6834]
  低油价考验拉美产油国耐力   [6114]
  终结“自愿加班”需动社会...   [4507]
  “舌尖上的安全”是社稷之...   [7893]
  假货,共同的敌人需共同面...   [5973]
  盖茨喝“粪”水,慈善就要...   [7554]
  “开党组会议讨论给领导送...   [6239]
  美国开征碳税正当其时   [7059]
  倒奶事件为何会发生在中国...   [7634]
  油价下跌将扰乱企业定价策...   [5227]
刺破雾霾“穹顶” 关键在于打破利益格局
来源:侨报网消息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3/1/2015      点击次数:5516

一年一度的政治盛会“两会”开幕前几天,中国被央视前主播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发的雾霾舆场笼罩,目前点击量已过亿。柴静以其独有的叙事方式,唤起了亿万长期“吸霾”的中国民众的共鸣,不啻是中国民众对环保意识的新启蒙教育。

消除雾霾,重塑蓝天,留住“Apec蓝”,已成为中国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继去年的“两会”之后,相信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防治大气污染仍旧是热议话题。

治理雾霾问题并非新话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之相伴而生的则是环境的污染。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东西方的比较上看,“资本逻辑”和“公益逻辑”总是一个矛盾综合体,资本的增值逐利本性从其诞生就一直存在,而环保、公益的逻辑则要求企业、政府用普惠的思维为公众的健康、权益诉求着想。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都出现过雾霾遮日(如伦敦、洛杉矶)的现象。中国经历的这一阶段与经济体制转轨阶段高度重合。但绝不能说,西方走过的弯路,中国就一定要再走一次。时代不允许,民众也不允许。

柴静纪录片的意义在于将雾霾问题公众化,将这一关涉每个生命的呼吸的议题送到民众身边,唤起每个个体的“终极关注”。公民要参与,企业要担当起他们的社会责任,“穹顶”的“大锅”之下,没有漏网的特权者。

当然,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能源消耗大,能源结构也不合理,有一些企业环保意识差,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够有力,使得民众“吸霾”成为常态。

中国仍处于“污染爬坡期”,即将实现工业化中级阶段,既要发展、又要治污,其背后是“发展权”与“健康权”的博弈。但是,这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因此,更令人瞩目的是,柴静纪录片点出了,中国雾霾问题之所以严重,利益集团要负很大责任。 一个现象是,柴静的纪录片上线后,在收获赞扬的同时,也遭到了铺天盖地的质疑声和辱骂声。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纪录片触碰到利益集团的利益。

与各方努力开出雷同的治污“药方”相比,官方重拳出击,破解大气污染的防治背后的利益格局的调整才是关键的改革方向。将“资本逻辑”与“健康逻辑”协同发展,才是除却雾霾,重塑蓝天的核心之举。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解决雾霾之困、穹顶之忧。

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中国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史上最严环保法”。我们期待,依法治污,铁腕执法,正在成为中国向“穹顶”开战的“新常态”。

当然,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每个生活在“穹顶”之下的公民都应参加到“雾霾战”中,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才能刺破雾霾之穹顶,实现自由呼吸的中国梦。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