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从“养”到“用”,破解老...   [5414]
  中国:央企扎堆造地王 丢...   [7446]
  承认知识价值,干嘛还得总...   [6502]
  直升机撒钱的表象与本质   [6849]
  收取古城维护费是抓小放大   [5717]
  最心酸儿童节礼物:要反思...   [7482]
  魏则西之后,癌症免疫治疗...   [6814]
  公共律师在转型社会中的角...   [8643]
  降首付无法解决中国楼市高...   [7553]
  中国如何挤压信贷泡沫?   [6933]
  权利秩序:医疗领域的治道...   [7219]
  “唱空中国”是吓唬市场   [4782]
  川普首战折戟释放了什么信...   [6925]
  哈佛招生趋向引华人担忧 ...   [5620]
  中国房地产去库存:国家任...   [8735]
  在华跨国公司进入竞争常态   [6069]
  中国IP电影还能热多久?   [4705]
  希拉里称将寻“51区”真...   [9912]
  中国大跌休市背后逻辑:央...   [7960]
  谁是下一次金融危机的推手...   [6387]
  如何关怀经历堕胎的女性?   [5829]
  中国“垄断倒卖民工火车票...   [5178]
  靠电子商务拯救世界?   [6359]
  如果早有屠呦呦 古罗马不...   [5826]
  高校追星,勿忘尊重学术   [5847]
  不能等到用工荒才想起职业...   [7544]
  中国:端平供需,谁需调整...   [6376]
  中国房地产内部结构失衡:...   [6023]
  创业不存在好时代和坏时代   [5244]
  “共享经济”不能成“网约...   [4802]
中国:别再让消费者“雾里看花”
来源:侨报网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5/3/2015      点击次数:7022

五一假期,草莓火了,不是因为卖得火,而是因为“有毒”。一种“草莓吃多了会致癌”的说法再次引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同时,草莓的市场需求量近日也大幅下滑,种植户损失巨大。这一切都源于大陆央视的一则报道。

该报道说,在随机从北京市场上购买的8份草莓样品中,均检出了一种叫乙草胺的农药,长期食用乙草胺残留的食物,可能会致癌。随后,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全市草莓市场展开抽检,175个样本均未检出乙草胺。包括官媒《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也向专家做了求证,指出“草莓致癌”说法并不靠谱。

尽管如此,消费者对草莓的恐惧心仍未消除。市场上的草莓到底有毒没毒?这个问号始终盘旋在消费者心中挥之不去。他们需要有权威部门站出来给出一个确切的说法。然而截至目前,依然没有人知道答案。

政府迟迟不回应,原因大概有二:一种可能是心里没底。全国种植户这么多,市场这么大,也许不能保证哪块产地的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另一种可能是不知道该谁来回应。中国食品安全长期处于“九龙治水”的窘境,出现“踢皮球现象”在所难免。

而在美国,每一种农产品都配有全程追溯系统。从田间走到餐桌,每个环节都有记录。一种带着“身份证”出生的食品,一旦出现事故,法律将把相关责任人罚到直接破产。

“有毒草莓”在中国只是冰山一角,像这种让消费者感到云里雾里的商品还有很多。如几年前,央视的一个调查发现,准妈妈穿防辐射服不仅没有起到防护作用,反而会使辐射强度变大,对孕妇及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这边商家言之凿凿,那边专家有科学为证。这个说那个说,唯独没有权威部门出来说。穿还是不穿?几年过去了,消费者依旧云里雾里。

究竟谁才是权威?公众应该相信谁?把一切都推给政府似乎也不现实。构建一个集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消费者、媒体于一体的组织或许是个良策。这个组织负责产销监管、向公众普及知识、公布各种质量数据,在外界出现质疑时,能及时发言给予权威回应,期待这样的组织早早出现。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