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中国“全球第二富”,不惊...   [5726]
  价格改革如何让群众吃上“...   [5227]
  中国社评:嘲弄朝鲜不是某...   [5389]
  消费者的大度,该怎么“笑...   [4953]
  西媒:中国大学生求职 不...   [7452]
  中国:职称评审改革,利益...   [7371]
  全球最糟糕航空公司排行榜...   [4823]
  紧缩之斧不应砍向英语课程   [7290]
  短线观点:美联储9月加息...   [6257]
  地球的空间真的不够用了吗...   [8237]
  中国:落实银行卡免费新政...   [6807]
  奔跑吧,中国人!   [5382]
  侨报:如何让“带薪休假”...   [7286]
  中国医疗资源,既患寡也患...   [7859]
  A股暴跌 隐含“救市悖论...   [6327]
  中国玩具出口:何时达到零...   [6312]
  谁宠坏了国际大牌:爱马仕...   [4797]
  专家:未来10年中国空调...   [6052]
  欧元失败就是默克尔失败   [5827]
  解决伦敦交通需要的不是自...   [6907]
  “互联网+”时代争当“中...   [6424]
  欧洲面临两大移民危机   [6528]
  中国:股市繁荣难当“稳增...   [7454]
  中国官员辞职何时不再是新...   [5320]
  中国股市与楼市的关系   [8724]
  “经济处方”难解决中国老...   [6703]
  美媒:中国女烟民4年增两...   [6874]
  出境游逆差巨大,如何吸引...   [6872]
  中国: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   [6271]
  中国谈:为了不能忘却的历...   [4104]
中国医疗资源,既患寡也患不均
来源:侨报网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7/8/2015      点击次数:7859

中国医疗领域又摊上事了。这次不是医患间直接出问题,而是在两者之间活生生挤进来一个“第三者”——医托。所谓的医托,就是医疗掮客,他们常混迹于患者密集之地,以“好心”带人找“专家”看病之名,行宰客之实。正如媒体所披露的,北京西站附近的一个医托团伙专门对外地病人下手,患者消费1万元(人民币,下同),医托拿走7000元,而这些自然都是患者的“救命钱”。

“救命钱也敢骗,太心黑了,不怕遭雷劈吗?”在这些“黑心钱“的背后,可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或者是一个生命的消失,那些牟取不法利益的医托们,说是丧尽天良也不为过。然而,指责只能逞口舌之快,不能解问题之本。还是以北京西站的医托为例,他们存在近20年,早已形成了一条流水线作业,形成外人难以夺食的圈子。何以至此呢?

医托求财而丧德,追逐的是个“利”字。在逐利的道路上代价太低,无疑让他们有恃无恐。按照中国现行的法律规定,至今仍没有一处适用的法律条文可能将医托绳之以法。可供参考的只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相较于高额的利益,过低的罚款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

如果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托,再加之全面覆盖的监管,治理医托短期内必见成效,但治本仍需深挖缘由。目前,中国一般好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里,而基层小医院却举步维艰,医疗资源的严重不平衡使得人们生病都往大医院跑。以北京为例,日均有70万外地人前去就医,甚至感冒发烧都要赶赴北京寻医问药。如此情况下,医托才有了行骗的对象,才有了生存的土壤。

所以,根除医托,均衡医疗资源才能治本,重点便是加强乡村医疗领域建设,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把病看好。正如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年初部署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时说的: “我到一些地区考察时看到,有些上千人的村庄就一个村医,中国有6亿农民,其中相当大一部分看病主要依靠乡村医生,政府在这方面多花点钱,我觉得值得!这比一味花钱建大医院的效用更高。”只有把“医疗资源”这碗水真正端平了,真正解决“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的问题,才能掘断医托泛滥的根。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