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日本什么都不做的职业,实...   [7503]
  阿里华为竞速新基建:业内...   [7126]
  往中国飞机:买不到的10...   [8443]
  中国新冠患者每人医疗费要...   [9719]
  中国:疫情若恶化 全球或...   [8126]
  中国龙头开发商喊活不下去...   [7513]
  疫情,世界经济带来“百年...   [8404]
  美科学家:新冠病毒“较弱...   [7963]
  中国:代购出现“关店潮”...   [6321]
  “反向春运”:不一样的回...   [7512]
  中国个人养老金制度亟需“...   [6029]
  中国家长为何集体患有“教...   [8672]
  减税降费与货币政策需协调...   [7246]
  教育类APP应向有害信息...   [6915]
  中国“人口红利”会很快消...   [6023]
  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几个国...   [6872]
  嫦娥玉兔月背漫步 月球其...   [6709]
  房产公司雇裸模宣传,低俗...   [8421]
  中国新高考改革走到了哪儿   [6073]
  如何让中国校外培训真正“...   [8392]
  高盛等投行用AI预测世界...   [6382]
  娱乐圈不应成为“冒险家的...   [6471]
  特斯拉:上海建厂为产能承...   [5849]
  中国OFO小黄车高管离职...   [6842]
  限制留学生签证将会作茧自...   [7846]
  人民币身价抬 聪明钱会去...   [6330]
  全球贫富差距继续拉大!报...   [7745]
  生活不易 伦敦人超三分之...   [7439]
  中国商人收购AC米兰帮贝...   [6857]
  仍有9500万美国人没有...   [7271]
中国:职称评审改革,利益平衡是关键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9/7/2015      点击次数:7371

近日,中国广东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规定,只要开发高新技术并成功实现转化,即使没有论文,也有很大机会申报正高职称。同时还将进一步向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下放职称评审权。相关负责人称,“此举有利于技术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究上,避免为发论文和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9月1日《南方都市报》)

职称评定从“重论文、重科研项目”转而“重科技成果转化”,该怎样理解这一变化?首先该厘清的是,这一看似勇毅进取的改革,更多只是无奈而为之:在如今语境下,“论文”越发变得粗制滥造、价值寥寥,甚至于还衍生出,一条市场化的产业链条。职称评审倘若继续偏执于以论文为标准,其合理性愈发存疑。转而增加“科研成果”的权重,则有望强化职称评审的筛选功能,从而尽量保证“良币驱逐劣币”。

的确,相较于抽象化的论文,“科研成果”更加量化、客观,更易于统计和评价。有鉴于此,职称评审更多将之纳入考量,并非没有道理。然而问题在于,既然论文可以注水和造假,“科研成果”又怎样确保不重蹈覆辙呢?在职业伦理失范、公共约束孱弱的大环境下,是否会产生迎合职称评审的定制型科研成果?又是否会因此孵化出一条全方位服务的生意链?这一切,尚且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若无法约束科研行业投机取巧之风,职称评审的积极意义将被蚕食。

除此以外,职称评审改革还需考虑的另一问题是,如何平衡好基础研究和科研开发的关系?要知道,诸多成功的技术成果,本身就有强大的变现能力;而大多数学科基础性研究,却只能以“论文”的形态展现其价值。那么,当有限的职称名额向着“技术产品”倾斜,我们又怎样保障基础研究者的利益?职称评审改革所主导的利益再分配,理应兼顾不同科研岗位的自身特征,而不应加剧技术巨头“赢者通吃”的局面。

在学科论文与技术成果之间,在学术群体与技术人员之间,在基础研究与产品转化之间,职称评审改革都必须做出审慎的权衡,并最终找到新的平衡点,才能更好地激发出科研界的价值创造力。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