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微信收费之争当回归市场   [3959]
  中国股市改革红利何在?   [6983]
  非典十年,救赎仍未完成   [5213]
  牺牲亲属移民将产生“负能...   [7165]
  让暴行曝光,欢迎为东京审...   [5737]
  一群死猪的“奇幻”漂流   [6207]
  中国楼市“亚健康”牵动世...   [7353]
  关注中国两会,期待更多“...   [7583]
  市长可以不跪留   [4792]
  扶贫特区须走出扶贫怪圈   [5109]
  奶粉限购该让谁脸红?   [7243]
  春节不要虚火要真火   [3629]
  拯救天空 中国不能再耗6...   [8075]
  油品致霾,是谁在“要钱不...   [6454]
  山口访华,中国应对展现“...   [7263]
  第二任开启 奥巴马站在历...   [5708]
  社会心态蓝皮书PK国家健...   [5719]
  开源节流是美国未来的主旋...   [6509]
  美国“对华陷阱”,无法掀...   [4618]
  突击花钱是否违规,解释权...   [7992]
  中华文化应有自己的“圣诞...   [5071]
  还有多少“官亲”在楼市吸...   [8463]
  韩国女总统“知华”未必“...   [5018]
  朝鲜放卫星 制裁有何用?   [7451]
  从两个词解读“习时代”内...   [6205]
  人民币升值难持续???   [4803]
  “房婶”生财“无间道”引...   [6059]
  华裔国会众议员的“阴盛阳...   [6423]
  怎样留住富人的消费   [6751]
  穿上“洋马甲”救不了乳品...   [4817]
中国:职称评审改革,利益平衡是关键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9/7/2015      点击次数:7371

近日,中国广东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规定,只要开发高新技术并成功实现转化,即使没有论文,也有很大机会申报正高职称。同时还将进一步向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下放职称评审权。相关负责人称,“此举有利于技术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究上,避免为发论文和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9月1日《南方都市报》)

职称评定从“重论文、重科研项目”转而“重科技成果转化”,该怎样理解这一变化?首先该厘清的是,这一看似勇毅进取的改革,更多只是无奈而为之:在如今语境下,“论文”越发变得粗制滥造、价值寥寥,甚至于还衍生出,一条市场化的产业链条。职称评审倘若继续偏执于以论文为标准,其合理性愈发存疑。转而增加“科研成果”的权重,则有望强化职称评审的筛选功能,从而尽量保证“良币驱逐劣币”。

的确,相较于抽象化的论文,“科研成果”更加量化、客观,更易于统计和评价。有鉴于此,职称评审更多将之纳入考量,并非没有道理。然而问题在于,既然论文可以注水和造假,“科研成果”又怎样确保不重蹈覆辙呢?在职业伦理失范、公共约束孱弱的大环境下,是否会产生迎合职称评审的定制型科研成果?又是否会因此孵化出一条全方位服务的生意链?这一切,尚且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若无法约束科研行业投机取巧之风,职称评审的积极意义将被蚕食。

除此以外,职称评审改革还需考虑的另一问题是,如何平衡好基础研究和科研开发的关系?要知道,诸多成功的技术成果,本身就有强大的变现能力;而大多数学科基础性研究,却只能以“论文”的形态展现其价值。那么,当有限的职称名额向着“技术产品”倾斜,我们又怎样保障基础研究者的利益?职称评审改革所主导的利益再分配,理应兼顾不同科研岗位的自身特征,而不应加剧技术巨头“赢者通吃”的局面。

在学科论文与技术成果之间,在学术群体与技术人员之间,在基础研究与产品转化之间,职称评审改革都必须做出审慎的权衡,并最终找到新的平衡点,才能更好地激发出科研界的价值创造力。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