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长江鱼们的眼泪   [3736]
  该给“刘洋热”降降温了   [4093]
  希腊真会出局吗?   [4726]
  破除隐性歧视 华人还任重...   [3307]
  不结盟求聚力 “上合”...   [3281]
  让敬业成为习惯力量   [5603]
  官员“平民秀”为何受关注   [3859]
  不舍“小家” 才有“大家...   [1632]
  敢于承担责任的英国银行咋...   [3265]
  万达并购:美中文化交流期...   [2904]
  大学无需“造富榜”攒名   [3924]
  政策市,靠不住   [5041]
  缺乏公民意识 改“村”为...   [3695]
  要入名校,请先寄身公厕   [5436]
  中国股市应实现“四个平衡...   [6874]
  货币存量决定房价走势   [5391]
  中国人“围观病”何以百年...   [5109]
  高校减招能提升教育质量吗...   [3794]
  怎样打赢“稀土保护战”?...   [4172]
  “烟草”得奖,“科学”蒙...   [4908]
  如何跑赢“老龄化”   [3502]
  意大利赴华打假思考   [4329]
  家族企业别被“世袭制”难...   [3078]
  开放的中国需要开放的国籍...   [2316]
  学雷锋要有新意   [4518]
  成也山寨 败也山寨   [2048]
  赴港产子疏与堵   [3941]
  欧债危机给中国的警示   [1461]
  公车限行还应“限购”   [1072]
  日本为何逢“春节”就拿钓...   [2104]
中国:职称评审改革,利益平衡是关键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9/7/2015      点击次数:7371

近日,中国广东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规定,只要开发高新技术并成功实现转化,即使没有论文,也有很大机会申报正高职称。同时还将进一步向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下放职称评审权。相关负责人称,“此举有利于技术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究上,避免为发论文和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9月1日《南方都市报》)

职称评定从“重论文、重科研项目”转而“重科技成果转化”,该怎样理解这一变化?首先该厘清的是,这一看似勇毅进取的改革,更多只是无奈而为之:在如今语境下,“论文”越发变得粗制滥造、价值寥寥,甚至于还衍生出,一条市场化的产业链条。职称评审倘若继续偏执于以论文为标准,其合理性愈发存疑。转而增加“科研成果”的权重,则有望强化职称评审的筛选功能,从而尽量保证“良币驱逐劣币”。

的确,相较于抽象化的论文,“科研成果”更加量化、客观,更易于统计和评价。有鉴于此,职称评审更多将之纳入考量,并非没有道理。然而问题在于,既然论文可以注水和造假,“科研成果”又怎样确保不重蹈覆辙呢?在职业伦理失范、公共约束孱弱的大环境下,是否会产生迎合职称评审的定制型科研成果?又是否会因此孵化出一条全方位服务的生意链?这一切,尚且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若无法约束科研行业投机取巧之风,职称评审的积极意义将被蚕食。

除此以外,职称评审改革还需考虑的另一问题是,如何平衡好基础研究和科研开发的关系?要知道,诸多成功的技术成果,本身就有强大的变现能力;而大多数学科基础性研究,却只能以“论文”的形态展现其价值。那么,当有限的职称名额向着“技术产品”倾斜,我们又怎样保障基础研究者的利益?职称评审改革所主导的利益再分配,理应兼顾不同科研岗位的自身特征,而不应加剧技术巨头“赢者通吃”的局面。

在学科论文与技术成果之间,在学术群体与技术人员之间,在基础研究与产品转化之间,职称评审改革都必须做出审慎的权衡,并最终找到新的平衡点,才能更好地激发出科研界的价值创造力。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