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中国“全球第二富”,不惊...   [5726]
  价格改革如何让群众吃上“...   [5227]
  中国社评:嘲弄朝鲜不是某...   [5389]
  消费者的大度,该怎么“笑...   [4953]
  西媒:中国大学生求职 不...   [7452]
  中国:职称评审改革,利益...   [7371]
  全球最糟糕航空公司排行榜...   [4823]
  紧缩之斧不应砍向英语课程   [7290]
  短线观点:美联储9月加息...   [6257]
  地球的空间真的不够用了吗...   [8237]
  中国:落实银行卡免费新政...   [6807]
  奔跑吧,中国人!   [5382]
  侨报:如何让“带薪休假”...   [7286]
  中国医疗资源,既患寡也患...   [7859]
  A股暴跌 隐含“救市悖论...   [6327]
  中国玩具出口:何时达到零...   [6312]
  谁宠坏了国际大牌:爱马仕...   [4797]
  专家:未来10年中国空调...   [6052]
  欧元失败就是默克尔失败   [5827]
  解决伦敦交通需要的不是自...   [6907]
  “互联网+”时代争当“中...   [6424]
  欧洲面临两大移民危机   [6528]
  中国:股市繁荣难当“稳增...   [7454]
  中国官员辞职何时不再是新...   [5320]
  中国股市与楼市的关系   [8724]
  “经济处方”难解决中国老...   [6703]
  美媒:中国女烟民4年增两...   [6874]
  出境游逆差巨大,如何吸引...   [6872]
  中国: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   [6271]
  中国谈:为了不能忘却的历...   [4104]
中国:职称评审改革,利益平衡是关键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9/7/2015      点击次数:7371

近日,中国广东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规定,只要开发高新技术并成功实现转化,即使没有论文,也有很大机会申报正高职称。同时还将进一步向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下放职称评审权。相关负责人称,“此举有利于技术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究上,避免为发论文和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9月1日《南方都市报》)

职称评定从“重论文、重科研项目”转而“重科技成果转化”,该怎样理解这一变化?首先该厘清的是,这一看似勇毅进取的改革,更多只是无奈而为之:在如今语境下,“论文”越发变得粗制滥造、价值寥寥,甚至于还衍生出,一条市场化的产业链条。职称评审倘若继续偏执于以论文为标准,其合理性愈发存疑。转而增加“科研成果”的权重,则有望强化职称评审的筛选功能,从而尽量保证“良币驱逐劣币”。

的确,相较于抽象化的论文,“科研成果”更加量化、客观,更易于统计和评价。有鉴于此,职称评审更多将之纳入考量,并非没有道理。然而问题在于,既然论文可以注水和造假,“科研成果”又怎样确保不重蹈覆辙呢?在职业伦理失范、公共约束孱弱的大环境下,是否会产生迎合职称评审的定制型科研成果?又是否会因此孵化出一条全方位服务的生意链?这一切,尚且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若无法约束科研行业投机取巧之风,职称评审的积极意义将被蚕食。

除此以外,职称评审改革还需考虑的另一问题是,如何平衡好基础研究和科研开发的关系?要知道,诸多成功的技术成果,本身就有强大的变现能力;而大多数学科基础性研究,却只能以“论文”的形态展现其价值。那么,当有限的职称名额向着“技术产品”倾斜,我们又怎样保障基础研究者的利益?职称评审改革所主导的利益再分配,理应兼顾不同科研岗位的自身特征,而不应加剧技术巨头“赢者通吃”的局面。

在学科论文与技术成果之间,在学术群体与技术人员之间,在基础研究与产品转化之间,职称评审改革都必须做出审慎的权衡,并最终找到新的平衡点,才能更好地激发出科研界的价值创造力。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