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中国药品价格改革:取消政...   [7322]
  中国股市不会听巴菲特指挥   [5196]
  导游为恶 谁在纵容?   [5012]
  中国:别再让消费者“雾里...   [7022]
  中国:以平常心看待公务员...   [7591]
  美“制造业回归”说易行难   [7414]
  世界不会有第二个新加坡   [7205]
  中国职业年金不应只有“体...   [5449]
  美国权力与智力日益脱节   [6177]
  俄罗斯新意识形态的历史魅...   [6812]
  中国:“买得起”应成楼市...   [6387]
  评论:从麦当劳看美国反“...   [6348]
  8成上海职场女性称未受歧...   [7459]
  治理官员“懒政”,要从小...   [6087]
  保加利亚新娘集市:十几岁...   [4795]
  韩国男性结婚平均花136...   [6174]
  中国人所买日本马桶盖大米...   [8912]
  刺破雾霾“穹顶” 关键在...   [5516]
  网络有禁区 触网当谨慎   [6044]
  经济利益和飞行安全,哪个...   [6205]
  赴韩整容,前面是捷径还是...   [6834]
  低油价考验拉美产油国耐力   [6114]
  终结“自愿加班”需动社会...   [4507]
  “舌尖上的安全”是社稷之...   [7893]
  假货,共同的敌人需共同面...   [5973]
  盖茨喝“粪”水,慈善就要...   [7554]
  “开党组会议讨论给领导送...   [6239]
  美国开征碳税正当其时   [7059]
  倒奶事件为何会发生在中国...   [7634]
  油价下跌将扰乱企业定价策...   [5227]
中国:职称评审改革,利益平衡是关键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9/7/2015      点击次数:7371

近日,中国广东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规定,只要开发高新技术并成功实现转化,即使没有论文,也有很大机会申报正高职称。同时还将进一步向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下放职称评审权。相关负责人称,“此举有利于技术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究上,避免为发论文和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9月1日《南方都市报》)

职称评定从“重论文、重科研项目”转而“重科技成果转化”,该怎样理解这一变化?首先该厘清的是,这一看似勇毅进取的改革,更多只是无奈而为之:在如今语境下,“论文”越发变得粗制滥造、价值寥寥,甚至于还衍生出,一条市场化的产业链条。职称评审倘若继续偏执于以论文为标准,其合理性愈发存疑。转而增加“科研成果”的权重,则有望强化职称评审的筛选功能,从而尽量保证“良币驱逐劣币”。

的确,相较于抽象化的论文,“科研成果”更加量化、客观,更易于统计和评价。有鉴于此,职称评审更多将之纳入考量,并非没有道理。然而问题在于,既然论文可以注水和造假,“科研成果”又怎样确保不重蹈覆辙呢?在职业伦理失范、公共约束孱弱的大环境下,是否会产生迎合职称评审的定制型科研成果?又是否会因此孵化出一条全方位服务的生意链?这一切,尚且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若无法约束科研行业投机取巧之风,职称评审的积极意义将被蚕食。

除此以外,职称评审改革还需考虑的另一问题是,如何平衡好基础研究和科研开发的关系?要知道,诸多成功的技术成果,本身就有强大的变现能力;而大多数学科基础性研究,却只能以“论文”的形态展现其价值。那么,当有限的职称名额向着“技术产品”倾斜,我们又怎样保障基础研究者的利益?职称评审改革所主导的利益再分配,理应兼顾不同科研岗位的自身特征,而不应加剧技术巨头“赢者通吃”的局面。

在学科论文与技术成果之间,在学术群体与技术人员之间,在基础研究与产品转化之间,职称评审改革都必须做出审慎的权衡,并最终找到新的平衡点,才能更好地激发出科研界的价值创造力。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