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宽松货币救不了中国经济   [8265]
  大上海的安全漏洞   [7441]
  股市井喷时别只记得欢呼   [5237]
  “拯救”中国大兵   [5402]
  华府专家谈台湾选举:两岸...   [5027]
  高速公路还贷到期岂能继续...   [4476]
  腾讯及电信下属动漫网等2...   [7857]
  超标办公楼是在挖谁的“墙...   [7104]
  存款保险制不是“狼来了”   [8435]
  中国:坚定推进大学校长职...   [7194]
  开进波士顿的中国地铁   [6724]
  “沪港通”会是下一个“自...   [7286]
  环球时报社评:国际油价狂...   [7047]
  中国:银行换“芯” 收费...   [6923]
  中国拿什么向贫困宣战?   [5717]
  中国游客 你乱扔矿泉水瓶...   [4719]
  千亿美元旅游逆差提出什么...   [8221]
  中国:“房市不限购就健康...   [7207]
  境内“打虎”,海外“猎狐...   [5803]
  黄金价格下跌或与经济改善...   [7158]
  美企赴华PK中企来美 两...   [7495]
  阿里巴巴上市观察:颔首低...   [6704]
  苏格兰启示录:分离总是有...   [6441]
  中国:公车拍卖不能变成“...   [7064]
  房祖名吸毒之错该不该归咎...   [6819]
  “倒韩”新波 公共辩论的...   [5596]
  中国:下班途中买菜出意外...   [8552]
  美国“高铁梦”成了“世界...   [7224]
  中国:北上广深楼市的“限...   [7099]
  抗击埃博拉:“关键时刻,...   [5633]
中国:职称评审改革,利益平衡是关键
来源:华西都市报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9/7/2015      点击次数:7371

近日,中国广东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规定,只要开发高新技术并成功实现转化,即使没有论文,也有很大机会申报正高职称。同时还将进一步向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下放职称评审权。相关负责人称,“此举有利于技术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究上,避免为发论文和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9月1日《南方都市报》)

职称评定从“重论文、重科研项目”转而“重科技成果转化”,该怎样理解这一变化?首先该厘清的是,这一看似勇毅进取的改革,更多只是无奈而为之:在如今语境下,“论文”越发变得粗制滥造、价值寥寥,甚至于还衍生出,一条市场化的产业链条。职称评审倘若继续偏执于以论文为标准,其合理性愈发存疑。转而增加“科研成果”的权重,则有望强化职称评审的筛选功能,从而尽量保证“良币驱逐劣币”。

的确,相较于抽象化的论文,“科研成果”更加量化、客观,更易于统计和评价。有鉴于此,职称评审更多将之纳入考量,并非没有道理。然而问题在于,既然论文可以注水和造假,“科研成果”又怎样确保不重蹈覆辙呢?在职业伦理失范、公共约束孱弱的大环境下,是否会产生迎合职称评审的定制型科研成果?又是否会因此孵化出一条全方位服务的生意链?这一切,尚且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若无法约束科研行业投机取巧之风,职称评审的积极意义将被蚕食。

除此以外,职称评审改革还需考虑的另一问题是,如何平衡好基础研究和科研开发的关系?要知道,诸多成功的技术成果,本身就有强大的变现能力;而大多数学科基础性研究,却只能以“论文”的形态展现其价值。那么,当有限的职称名额向着“技术产品”倾斜,我们又怎样保障基础研究者的利益?职称评审改革所主导的利益再分配,理应兼顾不同科研岗位的自身特征,而不应加剧技术巨头“赢者通吃”的局面。

在学科论文与技术成果之间,在学术群体与技术人员之间,在基础研究与产品转化之间,职称评审改革都必须做出审慎的权衡,并最终找到新的平衡点,才能更好地激发出科研界的价值创造力。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