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昔日央视名嘴崔永元的爆料,让中国娱乐圈中的“天价明星”“阴阳合同”“偷税漏税”等现象被层层激荡开来,吸引了海内外关注的目光……几天来,事件仍在持续发酵,牵出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已经从娱乐圈扩散到了资本市场,导致A股影视股近日集体大跌。
崔永元引爆的社会热点看似偶然,实则反映出影视行业“重重怪象”积郁已久。
近年来,中国的娱乐文化产业一派繁荣,特别是电影事业蓬勃发展,票房节节攀升,屡创奇迹,甚至中国本土的国产大片也在票房体量上与好莱坞站上了同一个台阶。但其背后的光怪陆离却值得警惕,比如4月28日上映的电影《后来的我们》被爆联手电影院线、售票网站等进行票房造假。据业内人士透露,院线为补贴狂录假票房不是个案;而票房口碑倒挂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还有媒体曾曝出,有人利用影视洗钱……
在资本的强烈搅动下,明星这个职业也变得炙手可热,他们拿着超高的片酬,顶着令人艳羡的光环,成为青少年追捧的对象。然而,巨大的诱惑也让当局者陷入迷思,催生出天价片酬、坐地起价、阴阳合同等种种没有职业道德、违规甚至违法的现象。
一些投资者更是把娱乐圈当成了“冒险家的乐园”,带着“来快钱、发横财”的心理,不追求在文化上深耕,也不在作品上精雕细琢,只想快速变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出影视业的泡沫。
据悉,崔永元此次爆料牵出来的一个人,6日就上了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追逃线索的公告。这位快鹿集团原董事长曾顶着美中文化交流特使、著名电影制片人、投资人等诸多头衔,更是电影《叶问3》总制片人。这部号称“单日票房最高华语功夫片”的电影已被查出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等问题。而据有关人士透露,其如此操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票房净收入“装入”上市公司,带动公司股价攀升。所谓“互联网+电影+金融”模式,实则是用票房换股价。近年来,舆论一直在批评部分企业“脱实入虚”,在金融市场挣快钱,而影视业也应警惕步入“金融化”的歧途。切莫让电影失去电影的本色,而成为股价的推手。
当天价片酬拍不出高水准的作品,当高颜值演不出打动人心的人物,当“劣币驱逐良币”,那么,诚意创作、优质作品还有生存空间吗?
作为文化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行业不仅有市场属性,还也有社会属性。影视业的失范,除了有碍行业本身的健康发展,更是对文化形象、社会风气的败坏,对核心价值的扭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也的确值得称颂,特别是电影市场以近500亿元人民币的年票房收入(2017年)高居世界第二。但不可否认,中国的文化市场还是一个正在发育中的市场。
与欧美、日韩比起来,中国影视行业的制度完善节奏远远跟不上行业快速发展的速率。因此,官方需重视和加强对包括影视业在内的文化市场的监管,更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文化作品的质量。
影视业需回归本源,推出符合时代价值观、民众喜爱的作品方是正途。切不可让娱乐圈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