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中国的财富谁也带不走   [8114]
  美国不当世界警察:化解叙...   [6107]
  苹果变平庸 美国创新力并...   [8443]
  中石油高管被查警示央企改...   [8402]
  阿里APP“来往”、网易...   [8253]
  中国何时能真正战胜日本?   [6053]
  微信骚扰用户、危及社会安...   [8347]
  书写汉字 亦可传承中国传...   [4917]
  中国人走出国门 可别“衣...   [5739]
  北京担心债务与房价危机共...   [6552]
  “只想和你睡觉”的富豪相...   [5925]
  投资保增长,宜舍“铁公机...   [6042]
  齐默曼案:应以和平来赢得...   [7059]
  “洋中药”受宠背后:窝里...   [6829]
  “江水泡饭”:千万别拿习...   [7314]
  “房产热”致经济危机,中...   [6324]
  从“高房价有利穷人”论透...   [5309]
  在美国卖肉夹馍并不易 公...   [7598]
  “股改”不是体面地抢钱   [6358]
  重视公共安全从公交车抓起   [4971]
  求职拼爹找“关系”愁煞毕...   [8361]
  重建中国人“资源观”当从...   [7072]
  少年“强”,则中国“强”   [4874]
  奶粉之战别靠最严标准   [6320]
  食品安全关乎大国形象   [7418]
  大陆乡村幼儿园仍处在监管...   [5109]
  中国不妨学学美国的外交战...   [6072]
  灾区救援需整合官民力量   [4752]
  留学生来美 不可因噎废食   [4227]
  面对禽流感 中国可以更从...   [6213]
疫情,世界经济带来“百年一遇大冲击”?
来源: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3/28/2020      点击次数:8404

  原标题:CDF简报 | 王一鸣:疫情将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带来“百年一遇大冲击”

  CDF简报(CDF Briefing)是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秘书处发起的国际远程视频系列会议。会议邀请国内各领域知名学者与国际企业负责人、国际学者连线,共议世界关心的中国话题。

  3月26日晚,第三期“CDF简报”网络视频会议顺利召开。

  本期“CDF简报”的主题为“疫情下的宏观经济形势与能源市场”。

  今天,精选了中国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的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本篇要点

  疫情产生两波冲击,第一波主要冲击中国经济,全球大流行后,对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形成第二波冲击。

  疫情不仅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冲击中国和世界经济,而且带来全球生产体系停摆,要素流动阻断,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经济活动休克,甚至还会在主要经济体之间形成负反馈循环。

  比较乐观的预测中国全年经济增长大致在3%至3.5%。全球经济在上半年将大概率陷入衰退。

  中国应利用好两拨冲击的时间差,将短期应对的政策调整为中长期的一揽子方案,做好负反馈的应对,政策重心也要从复工复产等供给端为主转向促进扩大国内需求等需求端政策为主。

  大家晚上好!

  感谢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安排这样一个线上的交流机会。我分享一些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个人的看法。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百年一遇的大冲击,其影响堪比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从全球范围看,疫情的第一波主要冲击中国经济,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将大概率出现改革开放后从未有的负增长,后续影响还将持续到第二季度。

  随着3月12日世卫组织宣布全球大流行,疫情迅速向全球扩散,形成第二波冲击,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都未能幸免,并将反馈影响到中国经济。

  不同于传统的外部冲击,疫情不仅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冲击中国和世界经济,而且带来全球生产体系的停摆,要素流动的阻断,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经济活动的休克,甚至还会在主要经济体之间形成负反馈循环。

  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一波冲击向第二波冲击转换过程中,全球经济在上半年将大概率陷入衰退。

  应对这场大冲击,需要超常规手段和政策工具,需要将短期政策与中期方案结合起来,需要全球主要经济体携手合作。

  第一波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乐观预测中国全年增长在3%-3.5%”

  目前,疫情对中国的需求和供给端都造成了冲击。

  从需求角度看,前2个月份消费、投资均下降20%以上,出口下降接近20%,商品贸易由去年同期顺差414.5亿美元转为逆差70.9亿美元。

  从供给角度来看,前2个月工业增加值下降13.5%、服务生产指数均下降13%,供给端短期影响相对较小,但中期面临的挑战更大。

  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和影响短期内难以完全恢复。

  企业复工复产后,员工尚未完全到岗,上下游企业复工参差不齐,加之货物运输受阻等原因,劳务链、产业链、供应链没有完全恢复,经济循环仍然不畅,复工不达产的现象还较为普遍。从外部影响看,国际航空客运萎缩造成客机腹舱货运大幅下降,已经影响到我国产品出口和国际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疫情在全球扩散后,国际上疫情最严重的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是中国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国,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断或产业链断裂,对中国制造业和经济将造成更大冲击。

  根据前2个月的统计数据测算,中国一季度GDP增长速度大约为-5%~-10%。如果全年GDP要实现原来预期的5.5%的增长,就意味着今后三个季度平均增长速度要达到7.5%。

  从疫情的发展态势看,这是很难做到的。

  由此推算,比较乐观的预测,全年经济增长大致在3%~3.5%,增长曲线大致是一个“不对称的U型”。

  但经济反弹出现在什么时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疫情能否在二季度得到控制。如果全球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并负反馈影响到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全年增长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现在,几乎所有研究团队都在大幅修正对中国经济一季度和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测。原先的预测都是基于疫情冲击主要局限在中国,对世界经济不会构成系统性影响。

  随着疫情在全球迅速扩散和蔓延,把欧美主要经济体生产体系休克、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甚至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放到框架中,再考虑对中国经济负反馈影响,对中国经济一季度和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作出较大幅度的向下调整,是疫情在全球扩散后逻辑推演的必然结果。

  疫情第二波冲击:世界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

  “全球大流行还将对中国经济形成负反馈冲击”

  目前,疫情在全球呈现指数型扩散蔓延。截止3月26日,全球初中国外的确诊人数已达到38万人,其中美国已接近7万人,单日新增逾万人。

  主要经济体已经开始向中国管控模式转变,采取严格隔离措施和封城封国行动,这必将造成全球生产体系停摆,对全球经济产生系统性影响。

  疫情对世界经济影响究竟有多大,目前看法仍不一致。

  乐观者认为,疫情对经济影响是短期冲击,世界经济会出现衰退,但不会发生大萧条和金融危机,主要发达国家将出现两个季度负增长,世界经济全年增速低于2%(国际货币基金定义全球经济低于2.5%即为经济衰退),比上年降低1个多百分点。

  悲观者认为,在全球经济处于低增长、高债务、高风险的背景下,疫情会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并引发金融危机,甚至出现大萧条,全球经济可能出现1%左右的负增长,高盛预测为-1%,J.P摩根预测为-1.1%。

  从主要经济体应对举措看,美国已陆续出台一系列强力刺激政策,特别是美国参议院已通过2万亿美元刺激计划,美联储实施无上限量宽政策,股市急剧下挫可能会得到遏制,并逐步趋于稳定,但企业债市场的风险依然没有解除,债券违约风险仍在增大。

  即便采取如此大力度刺激后,美国经济二季度出现严重衰退仍是大概率事件。

  欧洲现在仍是国际疫情的“震中”。德法等核心国家自身医疗资源不足,救援外围国家既缺乏能力也缺乏意愿。欧洲经济远较美国疲弱,经济衰退是否会让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国家的主权债问题重新浮出水面,仍有待观察。

  疫情还可能带来次生风险。

  一是粮食供应风险。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称,除非迅速采取措施减轻大流行对整个食品系统的影响,否则疫情的负面影响将导致全球范围的粮食危机。

  二是原油需求大幅萎缩,油价持续低位运行,部分石油输出国可能出现财政危机。

  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还将对中国经济形成第二波冲击,而且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可能要超过第一波冲击。

  全球生产体系停摆,并引发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全球经济如果出现衰退,外部需求将大幅萎缩,将严重冲击中国外贸出口。

  今年前2个月,以美元计价的外贸出口同比增速为-17.2%,二季度出口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滑。

  今后一个时期,企业还可能遭遇大面积退单、毁单,不少企业已经从招工困难变为无工可复,中小企业可能大量倒闭,进而影响到就业、消费、投资,形成对经济的负反馈冲击。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在一季度遭受疫情第一波冲击,经济正在筑底之中,欧美发达国家遭受疫情的第二波冲击,经济能否在第二季度筑底仍有待观察。

  疫情的第二波冲击对中国经济将形成负反馈冲击,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可能难以强劲回升,可能在底部小幅振荡徘徊,而欧美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可能延续到第三季度,还将持续影响中国经济。

  这样,中国和欧美在疫情冲击有一个季度的时间差,这可能短期利好中国经济,如资本净流入寻求避风港,也可以为应对外需大幅收缩形成的负反馈冲击赢得时间。

  中国该如何应对?

  “从短期政策向中期一揽子方案调整”

  中国现在正面临第一波冲击向第二波冲击的转换过程中,既要应对第一波冲击的尾部效应,也要为应对第二波冲击做好准备。

  当前最紧迫的还是要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加快复工复产,畅通劳务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恢复经济循环和正常经济运行。

  在疫情退潮后,中小微企业和困难群体的问题会显现出来。

  这就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已经出台的阶段性减税降费和减免企业社保费,以及延缓清偿到期贷款和降低利息负担等政策,让更多受疫情冲击面临短期困难但仍能恢复运营的企业存续下来。

  同时,对各地受疫情冲击面临生活困难的群体要实行救助,包括发放消费券和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困难群体渡过难关。

  与此同时,为应对全球性衰退的冲击,要着手制定实施中期一揽子方案。应该看到,已经出台的应对疫情的短期政策多为应急性、临时性举措,也是基于疫情主要冲击中国经济的情况下制定的。

  制订中期一揽子方案,可在综合评估疫情对中国经济冲击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叠加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更系统的政策举措。这可以向全社会传递恢复和振兴经济的决心,对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

  应对疫情冲击,财政政策应发挥主要作用,通过增支减收,有效扩大需求。考虑到应对疫情给财政带来增支减收压力和稳定经济的资金需求,中央财政赤字率可在去年2.8%的基础上提高1个百分点,财政预算支出增加1万亿元。

  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可以考虑把对中小企业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延长,或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率。扩大专项债发行规模。在去年2.15万亿元扩大至3.5万亿元,并可提高专项债用于资本金的比例,以发挥撬动资金的杠杆作用。

  第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

  可继续通过降准、降息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下调贷款利率,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

  可考虑向商业网银行和金融机构发行特别国债,这既有利于发挥特别国债长周期、低成本的优势,又有利于释放大量淤积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第三,充分挖掘国内消费潜力。

  疫情对线下消费冲击尤为明显,通过减免车购税、阶段性放宽限购数量和鼓励以旧换新等举措,鼓励汽车和大宗耐用消费品消费,引导居民逐步恢复正常消费活动,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

  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信息网络、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促进消费市场下沉释放消费潜力。

  第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加快推动在建项目复工,加快启动已经安排的项目建设。同时,考虑对冲疫情的冲击和影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需要,加快启动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设一批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

  加强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缓解住房的供需结构性矛盾。

  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启动一批支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扩大有效投资,要继续用好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

  第五,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政策既要坚持“房住不炒”的指导方针,着力构建房地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又要考虑房地产业对经济的巨大关联影响和疫情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增强政策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放松限价,按照认房不认贷的原则,鼓励居民换购住房,避免房地产企业出现大量债务违约,拖累银行和金融系统。

  第六,深化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加大国企混改力度,进一步放开垄断行业市场准入,给民企和外资企业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提速,释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存量,增加城市土地供给,降低土地价格,稳定房地产市场。

  扩大金融、电信和医疗等服务业对外开放。

  实施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更好保护外资合法权益,继续压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增大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制定一揽子方案不是要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要避免政府大包大揽,避免在一些领域形成新的重复建设。

  政府除了在公益性领域增加直接投资外,其他领域更多可采用贴息、参股等间接投资方式,尽可能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对经营不善的企业不能简单救助,而要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兼并重组和市场出清。

  今天正好在召开二十国集团(G20)特别峰会,释放了全球携手应对疫情冲击的积极信号。

  全球正处在一个最困难的时期。

  过去几年,全球没有完全摆脱困局,呈现低增长、高债务、高风险的特征。疫情的冲击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唯有协助合作才能共同战胜疫情,稳定全球经济。

  各方应该加强宏观政策的协调,协同采取必要的财政货币和结构性政策,特别是要警惕保护主义抬头,保持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和顺畅,共同推动全球经济摆脱困境,实现经济的恢复和稳定。

  问答环节

  问: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的货币政策是不是有一点迟缓?未来中国人民银行会不会采取更多措施?

  王一鸣:不只是货币政策力度不够大,其他领域的政策也需要加大力度。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疫情对全球冲击形成的对中国的负反馈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货币政策以及其他领域的政策,都需要有一个加大力度的过程。

  所以,利率的进一步下调,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问:在财政政策上,您认为发消费券和发现金相比,那个策略更好?

  王一鸣:发消费券对刺激消费,特别是线下消费的作用,可能比发现金会更直接,比较认同发消费券这种形式。

  目前,疫情的第二波冲击造成的影响可能会更大,现在只是还没有显露出来。所以,政策力度加大的概率会很大。

  问:全球疫情是否会影响中美贸易协定的实施?特别是对中国承诺的增加2000亿美元的进口会产生影响吗?

  王一鸣:尽管中国遭受了强大的疫情冲击,但从美国的农产品(6.510, -0.26, -3.84%)进口正在落实。这需要双方的积极配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要相向而行。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