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涨工资最幸福”的启示   [7094]
  要“幸福”,先扫拦路虎   [5537]
  三一状告美国:中企不能再...   [7248]
  收入分配改革须靠民众   [7258]
  中国增资IMF,应防份额...   [6847]
  不仅要为痴呆症正名 更需...   [4524]
  星巴克的“大瓷大杯”   [4582]
  堕胎背后,是失败的性教育   [6952]
  幸福,不是问出来的   [6085]
  高速路拥堵: 世上没有免...   [5832]
  大陆:节假日要休假更要休...   [4263]
  购物卡实名制乱象背后:单...   [6423]
  大陆应谨防妖魔化“捐精”   [6275]
  大陆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3143]
  中国教育去行政化要落到实...   [4762]
  默克尔为何主张紧缩救欧洲...   [7305]
  面对强悍的360,百度真...   [9374]
  西安大造人工湖 “重回盛...   [5212]
  中国签证新规无碍华人身份...   [7204]
  游客行为事关国家形象,政...   [6371]
  中国人别对房产税寄望过高   [5029]
  是时候重温奥林匹克精神了   [3974]
  “扶老人恐惧症”之解   [2584]
  中国外储会在5年内耗尽?...   [7438]
  让球沉疴,该休矣!   [3967]
  中外合作办学 大胆前行   [6018]
  中非交流,企业先行   [6431]
  华人应如何看待种族歧视问...   [2759]
  救救“道德落水者”   [4693]
  中粮食浪费何其惊人   [5938]
“扶老人恐惧症”之解
来源:侨报 作者: 钟海之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8/13/2012      点击次数:2584

近日,两起事件再度将“倒地老人扶与不扶”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带回到人们的视线中。在上海淮海西路,一名老人因突发脑梗而大面积出血倒地不起,救护车迟迟未到,在旁围观却无一上前搀扶的民众被施出援手的“老外”破口大骂;另一事件中,湖南鱼贩王培军扶起了摔倒的老人,却遭对方及家属无休止的索款赔偿,最终不堪重负服毒自尽。

6年前的彭宇案中,当事法官一句“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救?”的质疑,让帮扶摔倒老人这样一个单纯的问题成为“中国式”的无解难题。此后,见怪不怪、冷漠相对成了普通大众对此类事件的本能反应。直到“小悦悦”事件,扭曲的社会风气终于遭到如潮的道德考问与反思。然而,这样的考问却又屡次被好心人反遭讹诈的现实撕得粉碎。王培军事件中,人性的贪婪甚至压垮了求生的本能,最终酿成惨剧。在道德的考量上,“扶与不扶”变得无解。


虽然无解,但道德上的声讨与反思从未停止,而且愈演愈烈,最终使得民众对“摔倒老人”问题愈发敏感,终于演化出个“摔倒老人恐惧症”。其实,考问之余不妨变化思路看待问题,道德范畴的无解或可从物质、法律保障及个人层面找到出路。


针对部分“摔倒老人”通过讹诈骗钱花的歪风,不妨通过法律规定予以纠正。一方面,在完善对“摔倒老人”医疗保障的前提下,缓解其对就医经济困难的顾虑,使其“不必讹诈”;另一方面,规范老人外出的陪护规定,出事问责“陪护人”,使其“不能讹诈”。此外,强化出事现场的视频监控也是关键,证据之下谁都无法抵赖。


但既便如此,好人遭冤枉的情况仍无法百分百避免。除了物质和法律硬件的完善,施助者自身也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摔倒老人”面前,施助者不仅需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帮扶摔倒老人还是个技术活儿,莽撞行事,也可能好心办了坏事。后经当事人证实,上海老人倒地事件中,围观民众“见死不救”并非担心遭到讹诈,更多则是因为担心对身患脑梗的老人在技术上救护不当而弄巧成拙。


在“扶与不扶”的讨论深陷道德困境时,法律保障和施助者的见义“智”为才能重塑社会正气。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