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新闻列表
  打击“李鬼大学”要根除“...   [7447]
  陈光标的慈善正在广告化   [6962]
  翻出郭美美的“底牌”来   [7936]
  世界杯猜想   [7624]
  事业单位改革能否纠偏教师...   [6102]
  提升文化形象不能靠出国“...   [5232]
  落马官员为何多好“通奸”...   [5583]
  印度股市领涨劲头足 市场...   [7405]
  中国古玩市场 只见浑水不...   [4052]
  为“肥胖的中国”呐喊   [5318]
  高铁让新疆与北京更近   [6736]
  给企业减负,老话题要有新...   [5097]
  中国“绿卡”,提升国家实...   [4113]
  7000人旅行团,求你别...   [6082]
  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 买...   [7391]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是...   [6468]
  郭施亮:提防A股低市盈率...   [5303]
  财政花钱会让奶粉更安全吗...   [5073]
  洋奶粉有新规,国产奶粉何...   [5779]
  证监会为何如此“放纵”I...   [7265]
  中国房地产会崩盘吗?   [8395]
  去掉机关食堂的机关才是走...   [8221]
  “药儿园”事件引发的法律...   [7105]
  以色列外交官罢工因“差钱...   [5823]
  原油市场不放开难争国际定...   [7193]
  新闻分析:西方制裁能否压...   [5596]
  政府、央行该不该出手救房...   [4662]
  客机失联能警醒民航业吗   [6084]
  "请不要相信这人的话!"...   [4219]
  没了审批 监管要跟上   [5882]
“扶老人恐惧症”之解
来源:侨报 作者: 钟海之      编辑:国际社会事务评审中心     时间:8/13/2012      点击次数:2584

近日,两起事件再度将“倒地老人扶与不扶”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带回到人们的视线中。在上海淮海西路,一名老人因突发脑梗而大面积出血倒地不起,救护车迟迟未到,在旁围观却无一上前搀扶的民众被施出援手的“老外”破口大骂;另一事件中,湖南鱼贩王培军扶起了摔倒的老人,却遭对方及家属无休止的索款赔偿,最终不堪重负服毒自尽。

6年前的彭宇案中,当事法官一句“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救?”的质疑,让帮扶摔倒老人这样一个单纯的问题成为“中国式”的无解难题。此后,见怪不怪、冷漠相对成了普通大众对此类事件的本能反应。直到“小悦悦”事件,扭曲的社会风气终于遭到如潮的道德考问与反思。然而,这样的考问却又屡次被好心人反遭讹诈的现实撕得粉碎。王培军事件中,人性的贪婪甚至压垮了求生的本能,最终酿成惨剧。在道德的考量上,“扶与不扶”变得无解。


虽然无解,但道德上的声讨与反思从未停止,而且愈演愈烈,最终使得民众对“摔倒老人”问题愈发敏感,终于演化出个“摔倒老人恐惧症”。其实,考问之余不妨变化思路看待问题,道德范畴的无解或可从物质、法律保障及个人层面找到出路。


针对部分“摔倒老人”通过讹诈骗钱花的歪风,不妨通过法律规定予以纠正。一方面,在完善对“摔倒老人”医疗保障的前提下,缓解其对就医经济困难的顾虑,使其“不必讹诈”;另一方面,规范老人外出的陪护规定,出事问责“陪护人”,使其“不能讹诈”。此外,强化出事现场的视频监控也是关键,证据之下谁都无法抵赖。


但既便如此,好人遭冤枉的情况仍无法百分百避免。除了物质和法律硬件的完善,施助者自身也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摔倒老人”面前,施助者不仅需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帮扶摔倒老人还是个技术活儿,莽撞行事,也可能好心办了坏事。后经当事人证实,上海老人倒地事件中,围观民众“见死不救”并非担心遭到讹诈,更多则是因为担心对身患脑梗的老人在技术上救护不当而弄巧成拙。


在“扶与不扶”的讨论深陷道德困境时,法律保障和施助者的见义“智”为才能重塑社会正气。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社会事务评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