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职业资格备案中心 | 国际行业评审委员会 | 纽贝兰教育学院 | 世界名商评鉴 | 世界名人评鉴 | 国际社会事务评审 | 潜能开发委员会 | 全球企业注册服务
首页 联合会概述 资质 认证权威 盈利与年薪 认证项目 证书样式 战略合作 免费会员 焦点访谈 联系我们 联合会导航
 ◆ 相关新闻列表
 港商频频抄底内地楼市 李...  [11876]
 联储局决定维持超低利率不...  [1766]
 中国基建企业海外利润率仅...  [7433]
 中国今年进口原油花万亿元...  [2678]
 中国拟建3000亿美元新...  [6118]
 中国出口遇贸易技术壁垒,...  [5873]
 跨国企业高层为中国入世打...  [974]
 美国:乙醇业消耗大量玉米...  [7861]
 日本福岛大米接连检出辐射...  [7742]
3年后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5000亿美元
来源:长江商报      编辑:IEAU新闻中心     时间:9/24/2012      点击次数:7239

来自中国以及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盟10国的官员和企业家们,昨日在广西南宁再次见证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当天此间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际经济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共签订国际合作项目80个,合同总金额60.1亿美元。

今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集中签约的国际经济合作项目中,中国企业对东盟国家投资和承包工程等对外投资与合作项目有27个,签约金额15.3亿美元;中国利用外资项目53个,总投资近51亿美元。签约项目涉及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制造业、交通能源、基础设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本届博览会集中签约的国际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比上届增长两成多,产业结构更为优化。中国和东盟10国均有合作项目在这场签约活动中签约。其中,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约合作项目46个,总签约额约26亿美元。

自由贸易区未来十年建设五大关注点

在经历了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增长之后,走过十年历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如何迎接第二个十年的发展?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这些问题成为此间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

关注点一

10年来双边贸易年均增两成

“希望双方继续落实和完善自贸区各项协议,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到2015年如期实现双方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的目标。”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第九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对未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如此寄语。

据了解,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蓬勃发展,从2002年的548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36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

关注点二

消除非关税壁垒

降低交易成本

毋庸置疑,多年的关税减免努力让中国和东盟受益匪浅,中国已累计为东盟国家产品减免关税约500亿元。但这还远远不够,降低非关税壁垒的呼声渐高。

“中国-东盟自贸区内一些非关税壁垒的成本甚至达到关税壁垒的3倍之多。”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素帕猜·巴尼巴滴说,自贸区下一步的发展要致力于促进贸易便利化,清除贸易物流链中涉及通关程序和贸易物流的所有行政性、机制性和物理性障碍,消除非关税壁垒。

关注点三

双边合作

向多维拓展

人们注意到,一直立足于扩大双边贸易与投资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今年把焦点放到了科技合作领域,这意味着中国与东盟未来的双边合作将超越贸易与投资,转而向多维拓展。

实际上,在经贸领域,中国与东盟也已不仅仅满足于贸易额和投资额的增长,推动产业深度合作成为新的议题。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仇鸿就此表示,要不断推动产业合作,鼓励和支持双方商会、协会开展行业对接合作,延长并提升产业链。

关注点四

扩大自贸区范围

提上议事日程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两周年之际,积极做大自贸区、扩大自贸区覆盖范围被进一步提上议事日程。习近平在谈到更大力度提升自贸区建设水平时,就提到要秉持开放包容、平等互利原则,扩大自贸区覆盖范围。

据了解,香港于2011年正式提出加入自贸区申请。商务部官员表示,中方将与东盟加紧工作,尽早启动香港加入中国-东盟自贸区磋商。

在此前,中国和东盟经贸部长就讨论了香港加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问题,东盟各国对此表达了积极意愿。

关注点五

避免非经济因素干扰自贸区进展

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突飞猛进”的同时,一些非经济因素比如南海争议也对自贸区内自由贸易往来形成威胁。

“不要太多去关注政治、竞争,不要太过度关注这些令我们不愉快的事情,而应该更加关注于共同的利益和愿景。”素帕猜在2012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上呼吁。

越南工贸部亚太司副司长陶玉章说,双边友好、紧密的经贸合作是两国交往的主流,不应让领土争议影响到经贸关系发展的大局。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国际评审认证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