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职业资格备案中心 | 国际行业评审委员会 | 纽贝兰教育学院 | 世界名商评鉴 | 世界名人评鉴 | 国际社会事务评审 | 潜能开发委员会 | 全球企业注册服务
首页 联合会概述 资质 认证权威 盈利与年薪 认证项目 证书样式 战略合作 免费会员 焦点访谈 联系我们 联合会导航
 ◆ 相关新闻列表
 北京发布213个岗位及2...  [5247]
 北京市面向大学生村官公开...  [7804]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将开...  [6418]
 浙江欲弥补人才结构短板 ...  [5953]
 “云招聘”升级 移动招聘...  [4084]
 湖南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进人...  [7054]
 陕西:88人入选“千人计...  [6815]
 中外专家海口热议如何扩大...  [6627]
 厦门首次招聘聘任制公务员  [6052]
 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  [6619]
 今年江苏“双创计划”拟资...  [3820]
 广州启动“633”引才工...  [4027]
 贵州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  [3657]
 筑巢引智促发展 山东各类...  [6283]
 中国单身男女多达1.8亿...  [9809]
 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8946]
 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8724]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延至...  [7459]
 提升幸福感 涨工资最有效  [7527]
 广东省“百名南粤杰出人才...  [5370]
 福建出台《办法》奖励引才...  [4283]
 蓝洽会29日举行 已向海...  [5617]
 四川省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4532]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提前...  [4743]
 河北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洽谈...  [6147]
 2013年国家公务员职位...  [8416]
 福建海外人才创业周10月...  [3814]
 黑龙江首次省市联动公开遴...  [4063]
 广东省今年有11.9万高...  [4985]
 部分企业加班三倍工资成传...  [7926]
苹果被指压榨劳工成本 中国工人日薪不到17美元
来源:东方早报      编辑:IEAU新闻中心     时间:8/5/2012      点击次数:6274

长期以来,中国市场为苹果公司创造的巨大销量与获得的微薄回报不成正比。“目前获利较高的芯片、手机屏幕等生产环节多为日、韩占据,而中国扮演的角色则是代工工厂、外设设备制造商,技术含量低、利润少。”


8月2日至5日,苹果产业链大会——MacworldAsia2012数字亚洲博览会在京举行。大会主办方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作出上述表示。


苹果产业链大会在美国已有27年历史,去年首次登陆中国。


苹果公司2012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大中华区的销量为公司带来57亿美元的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48%,占其亚太地区总营收的2/3。然而据华泰联合证券今年1月发布的《苹果产业链分析》报告,一部iPhone手机数千元的售价中,苹果公司获利58.5%,材料成本占21.7%,中国大陆劳工成本只占1.8%。


美国《纽约时报》在今年1月的报道《苹果为何中国制造?》中写道,2011年,苹果公司每名雇员创造了超过40万美元的利润;而在产业链底端的富士康中国工厂,“很多人每天收入还不到17美元。”


但也不必过于悲观。熊晓鸽称,虽然中国短期内难以改变在苹果产业链的位置,但完全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在苹果产业链中争夺利润制高点,甚至挑战整个产业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上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盈利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内容不值钱;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大小、流量有限,人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忍受广告,内容就更值钱了,开发内容、应用有前景。”熊晓鸽说。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Distimo去年底发布的苹果商店(APPStore)亚洲移动市场报告显示,中国市场的苹果应用程序下载量仅次于美国,是全球第二大苹果应用程序市场。目前,一些中国公司已借助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全球化红利”,在游戏、音乐、医疗等移动应用软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网络技术服务商UC优视公司的核心产品——UC浏览器是世界上首个进入苹果软件商店(APP Store)的第三方浏览器。该公司董事长俞永福(2日在苹果产业链大会上称,UC浏览器在六个国家的市场份额都突破了10%,在印度已占据当地市场的20%。他说,中国企业应把握移动互联网超越国界的性质,利用“全球化红利”快速扩张。


“革命性、颠覆性的大创新每出来一个会震惊世界,但可能很少。过去十年出来几个iPhone?”创新工场CEO李开复说,对中国而言,实现“颠覆式创新”仍需时日,目前中国企业完全可结合自身特征,进行基于本地化、结合式、迭代式的“微创新”。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国际评审认证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