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职业资格备案中心 | 国际行业评审委员会 | 纽贝兰教育学院 | 世界名商评鉴 | 世界名人评鉴 | 国际社会事务评审 | 潜能开发委员会 | 全球企业注册服务
首页 联合会概述 资质 认证权威 盈利与年薪 认证项目 证书样式 战略合作 免费会员 焦点访谈 联系我们 联合会导航
 ◆ 相关新闻列表
 蚂蚁集团宣布上层结构调整...  [8112]
 中国1月8日起取消船员换...  [8023]
 中国多地现“倒奶杀牛 有...  [8532]
 国美零售CFO方巍辞职 ...  [7783]
 海南新能源汽车业给留学人...  [8113]
 特斯拉将在上海设立第二工...  [7162]
 临港新片区工业企业复工2...  [8507]
 中国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 ...  [6047]
 郑州富士康回应高速路口点...  [7411]
 一边火一边缺,教师岗位怎...  [8025]
 中国: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  [5284]
 花旗集团要招超100名女...  [8126]
 中国调查:两成人对35岁...  [7662]
 中国河南省157所高校因...  [7226]
 辞退6万员工!60岁俞敏...  [9126]
 中国合肥发“留肥红包”,...  [7152]
 虚拟主播日成本低至100...  [7903]
 分红1800亿元,猛增5...  [8320]
 普华永道:人工智能改变就...  [8296]
 未来可以远程诊断 效果可...  [8028]
 山东聊城众多人人花2万元...  [8097]
 详解中国“十四五”就业促...  [8618]
 中国安徽通知:建筑工地人...  [6370]
 在华德企预期薪资涨幅恢复...  [7725]
 农民工子女暑期照料问题推...  [6332]
 5G跨屏对话丨未来5年人...  [6213]
 80后收纳师:月薪万元起...  [8325]
 中美人才之争 美国正“搬...  [8457]
 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  [8301]
 中国币圈挖矿迎来最严监管...  [6823]
东莞人才新政力度空前 科研创新团队资助奖励最高2000万元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IEAU新闻中心     时间:3/23/2013      点击次数:7324

●  不落户也可申请享受人才资助政策

●  对国家级人才市财政资助最高配套比例可达1∶2

●  对引进的科研创新团队给予“资助+奖励”最高可达2000万元

日前,广东省东莞市出台了《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该办法首次打破“落户方可享受资助奖励”的地域限制,对国家级人才的市财政配套资助比例也位于全国前列。办法还首次提出对市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给予“资助+奖励”政策,最高额可达2000万元。

根据《办法》,“特色人才”包括“三重”建设、园区建设、特色区域建设等所涉及的行业、产业、项目、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紧缺急需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共分为三大类,一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国家级、特别分量的省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二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省部级、特别分量的市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三类人才是指获得相关市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或二类人才中国家、省级荣誉、奖项和技术职务及称号的高层次人才。

“特殊政策”的特殊之处首先体现在,《办法》打破了以“落户”为依据的政策限制,来莞就业创业人才可凭劳动合同、社保缴纳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公司注册登记等证明材料申请享受人才资助政策。同时,打破地域限制,每两年发布一次《东莞市特色人才目录》,符合目录要求并可提供证明材料的,均可申请资助奖励。这一措施大大增强了东莞对人才的吸引力。

资金资助+奖励是“特殊政策”的另一个亮点。办法规定,对于在东莞申报并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人才,市财政按国家资助的1∶1至1∶2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由市外迁入东莞的人才,由市财政按国家资助的1∶0.5至1∶1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省级人才如入选省创新科研团队和省领军人才的,按国家、省资助1∶0.5至1∶1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

同时,《办法》要求,对市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给予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资助资金;在其来莞工作两年以上,其团队人员到位、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人才聚集培养以及产业带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给予团队500万元至1000万元创业奖励,给予团队带头人最高100万元的创业奖励。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可获得的“资助+奖励”最高可达500万元。市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除可享受最高2000万元的资助奖励外,如果在市引进资助奖励期后,进入国家或省级人才资助范围,还可继续享受国家与省的配套资助。

此外,该市还将设立“莞邑人才功勋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每名奖励500万元。


 
Copyright(C)2010-2050 ©版权所有 国际评审认证联合会